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一剂“良药”

更新日期: 2023-12-02 点击次数:3536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本是经济术语,指的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教育而言,当前一些老大难问题,如乡村教师问题、义务教育择校热、教育资源短缺等,都迫切需要从教育供给侧入手加以改革。所以抓好教育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给受教育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选择。近年来,我市以省级教育信息化区域试点市为抓手,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以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化,实现了校际间网络互通,区域间教师互动,城乡间资源共享。截至目前,市级教育资源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全面完成,平台资源涵盖襄阳现行所有教材版本,优质教育资源达到400多万条。

  笔者认为,无论经济领域还是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由于受旧的机制体制影响,在破旧立新上需要刹车换挡。我市以教育信息化牵引教育供给侧改革既解决了教育供需之间不平衡的“燃眉之急”,又以“互联网+”思维对教育产生深刻影响,可以说是抓住了“牛鼻子”,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注入了一剂“良药”。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发展教育信息化补齐教育需求,政府、社会、学校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推手,各有关方必须站好位、发好力、接好棒,形成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广泛参与、学校积极行动的良好态势。

  教育信息化推进的责任在政府,核心是投入,重点是兑现。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明确要求,将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和备课环境建设纳入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这就要求市县两级政府要按照各自的管理权限加大对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确保“网络进校、终端进班、高速便捷”,从而为教育信息化工作搭建信息高速网、立交桥,让更多的优质资源能够进入偏远地区和薄弱学校,实现“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的美好愿景。

  教育信息化推进的主体在教育部门,落实在学校,关键在教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站在促进全市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的高度,敞开促进区域交流融合的胸怀,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认真落实教育信息化举措,把教育信息化工作作为补短板、提质量的重要抓手之一,着力完善信息化推进机制和“三通两平台”建设。教育信息化,发展教育是目的,信息技术是手段,关键是要实现两者的融合创新,促进传统教育与信息化教育的优势互补,优化教学流程,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各级各类学校应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为载体,加快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步伐,搭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校本教研、区域培训和研修活动。

  本文摘自 襄阳日报   作者 朱华勇

  (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站客服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客服电话4006699800)

[上一篇]2016中国慕课行业研究白皮书发布 慕课用户今年或超1000万 [下一篇]浙江将实施“智慧教育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