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这是习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合作倡议以来,我国就此召开的规格最高的国际会议,标志着“一带一路”从初创期,升级到了快速成长期。“一带一路”作为当今世界路径最长最宽的走廊和系统工程,不仅是经济、文化命脉,也是职教命脉。我国高职院校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速专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提升高职院校的国际竞争力,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提供人才支撑。
1.提供国际对话合作平台
“一带一路”涵盖中国、俄罗斯、蒙古、中亚5国、南亚8国、西亚北非16国、东南亚11国、中东欧16国和独联体其他6国,共65个国家。多国家的积极参与,在金融、基础设施、文化等多方面的互通合作无疑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搭建起一个对话合作平台。高职院校可借“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机会“引进来”、“走出去”,学习沿线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办学经验,加强职业教育在体制机制、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探讨,开展国际间职业院校联谊会、文化节、短长期互派留学生等项目,以加强职业教育国际间的交流互动。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扩大相互间的留学生规模,开展合作办学,中国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一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高职院校应积极争取并充分利用这一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培养更多的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
“一带一路”的目标和任务是要实现中国与沿线各国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及资金融通等。中国与沿线各国将会在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信息技术、新材料等多行业多领域进行深入合作。海事、贸易、能源、物流、机械、高铁等各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未来将成为“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重要生力军。这给我国高职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发展空间,强有力地推动高职院校依据“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要求和人才市场的需求,适时进行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方向、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的调整与变革,积极进行我国高职教育结构的转型升级。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我国高职教育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但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办学质量和产业支撑方面,完全可以引领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职业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发展水平偏低。因此,“一带一路”战略能够推动我国高职教育“走出去”办学,扩大我国高职教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我国高职教育的优秀品牌。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下,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到中国的高职院校交流学习,这将有效促进我国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促进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办学水平的提升,进一步提升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吸引力。
“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了 “五通”的要求,即政策、道路物流、贸易、金融以及人文的相通。由于“一带一路”涉及到的国家地区范围十分广阔,沿线民族众多、地域、文化、社会民俗习惯、风土人情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单一的专业型人才,很难融入到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中。“一带一路”战略下,人才需求的重点已经从单一的语言技能转移到语言和专业的相结合。主要包括,语言、文化、金融、外贸等方面,人才要懂外语,更懂管理、懂金融、懂国际市场等。具备这种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当前“一带一路”战略最需要的。
目前,我国虽然已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具备了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然而,与“一带一路”战略的要求相比,我国高职教育在服务能力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总投入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依然较低,相当多的高职院校基础能力仍然比较薄弱,仅能维持正常运转,无力改善办学条件,学校达不到国家办学基本标准,更不必说达到国际化办学要求,这严重抑制了高职院校“走出去”的底气。此外,由于援外项目的建设与资金使用的归口管理问题,高职院校在学校建设、设备购置、教师派遣和聘用等方面存在不少困难和障碍,无法拥有“走出去”进行国际合作办学的能力和实力,国际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带一路”战略使得我国与沿线各国在职业教育领域能够实现深度合作,无论从规模还是数量上,中外合作办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国外职业教育机构会涌入中国投资办学,也必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在这些合作办学机构接受职业教育,势必会引发我国高职教育新一轮的生源竞争,国际竞争加剧。同时,由于沿线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语言、法律等方面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也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顺应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的潮流提出严峻挑战。我国高职院校必须及时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修订和完善,与时俱进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带一路”战略涵盖的建设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需要高职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人力保障。如铁路、港口、电力、通信、语言等人才将供不应求。仅以海运人才需求为例,有数据显示,受惠于“一带一路”,到2020年,我国海运人才资源总需求量将超过300万人。培养数量如此巨大、专业众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无论是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方面,还是在办学质量和办学模式方面,都将是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高职院校必须采取多种途径,促使教师不断加快专业化成长步伐,才能完成新时期“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赋予的重大历史使命。
“一带一路”战略的贯彻与实施,标志着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态势由被动变为主动,在此宏观战略下,我国高职教育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具有国际化视野,树立国际化办学思维,维稳高职教育转型发展。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不仅要求高职教育对内把脉,找准适合“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契合点和着力点,同时也要向世界职业教育体系问诊,从国际秩序重建的高度,谋划我国高职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战略布局和行动策略。
因此,对中国高职教育而言,一方面,从政府到学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自身要树立面向国际的意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将国际化维度渗透到课程、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之中,帮助学生树立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与综合素养,使学生掌握“全球能力”。
高职院校要根据不同的区域优势,调研区域经济发展及对外开放的特色,修订人才培养目标。对于“一带一路”建设所紧缺的建筑、工程、金融、贸易、物流等各个专业,要注重参与国际质量标准化认证,加强专业教育质量保证,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体系。
一要调研涉外工作岗位要求,加大外语、国际法律法规、国际惯例、国际准则等知识的教学力度,提高对学生的创新实践、团队协作、国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要求。
二要引入企业行业标准,借助行业企业资源共建专业标准,创立与“一带一路”战略要求相适应的、基于国际化视野的专业群及专业课程体系。树立师生的创新教育意识,课程的授课实施可以多元化,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可以交叉融合。
三要创新教育评价机制,把国内教育评价认证与国际质量标准化组织对教育和培训机构的评价认证相结合,进行学籍、学分、证书的跨国及跨校认定工作,结合专业特点引进国际职业资格考试,使学生毕业时能够获取毕业证书和国际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做到双证融通,实现高职教育评价体系的国际化,达到培养国际型人才的目的。
“一带一路”建设为我国高职院校“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首先,高职院校在修炼内功增加底气的同时,要与产业同步、与走出去的企业抱团,融为一体,一起走出去。目前,“一带一路”沿线的中国企业有上万家,但企业和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的案例还不多,因此高职院校可与涉外企业合作共同设立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引入国际化的行业职业标准,对接当地职业教育和培训需求,做到培训围着项目走,项目建在哪儿,职业培训做到哪儿,把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与项目建设密切结合起来。
其次,中国优质的高职院校还要利用好各种资源和渠道,加大境外办学力度,或与沿线国家共建学校,或是开办分校,或者与周边国家职业教育学校共建特色专业,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再次,高职院校可以积极探索利用“互联网+”模式,整合教育资源把优质的课程输送到沿线国家,以联合出版教材、共同制定教学标准、应用我国职教装备等措施,逐步输出整体教育经验和方法。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培养“一带一路”战略人才的保障。因此,高职院校要认识到这种变化趋势,在培养人才过程中,要注重引进优秀的国际师资力量。“一带一路”战略涉及到的国家和地区很多,并且各地的教育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单靠国内的师资力量,在培养具备国际视野,能够适应企业走出去的人才,显得力量不足。
所以,对于国内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要主动同国外相关的领域的院校建立起联系。搭建师资交流学习平台,可以建立企业教师互换教学合作关系,或者组建专门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培训联盟,通过整合不同国家的教育优势,形成一批实践技能强、人才培养质量高的国际化教师联盟,帮助教育水平发展较低的国家和地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不同地区之间教师资源的流动性。
当前,“一带一路”正深刻地改变着世界和我国发展格局,更是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一带一路” 战略推进过程中,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缺口越来越大。作为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应该以长远战略眼光,积极开放心态,重新思考自身的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应对“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人才需求模式变革机遇和要求。
来源:中国高职发展智库
(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站客服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客服电话4006699800)
((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站客服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客服电话4006699800)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站客服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客服电话4006699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