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要求,“十三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更加贴近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融入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领域,为教育改革发展增添动力与手段。要在“十二五”工作基础上,由点及面、由单项工作到教育教学与管理全过程,促进教育信息化全面深入应用,使教学更加个性化、管理更加精细化、决策更加科学化。
基于国家的规划部署需求,我们回顾这五年间高校信息化的发展状况,有助于更好地推进“十三五”高校信息化的建设。
2011~2016年,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曾先后组织了三次面向全国高校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调查”活动,三次调研活动中,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这两次调研,共有800多所高校参加,其中有117所高校两次调研均参与其中,对比这117所高校五年间信息化建设的变化,可以为我们描绘和刻画高校信息化的进程,发现其发展中存在的部分规律,为今后更科学合理地部署与推进信息化工作提供借鉴与决策参考。
两次调查活动,考虑到教育信息化数据分布在学校各部门,且随着各学校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大,一些学校对信息化工作也进行了机构细分,因此,2011年选择了面对信息化主管部门及教务处,2016年选择了面对信息化主管部门、教务部门及信息化运行维护部门。
第一次调查设计为两份问卷,分为“问卷一:面向高校信息化主管”和“问卷二:面向教务教学部门”,问卷一调查基础设施、信息化应用系统、信息化建设机制保障这三个方面,问卷二调查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现状;
第二次调查为四份问卷,分为“面向校级信息化管理部门:教育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现状”、“面向信息中心/计算中心: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面向网络中心/高性能计算中心: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面向教育技术中心: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现状”等。
两次调查均受到了国内高校的充分重视,调查问卷的填写者均为高校信息办、网络中心和信息中心负责人、校长办公室负责人、教务教学部门相关负责人,从而保证了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质量和可信度。
调研结果表明,2011~2016年五年间,高校信息化实践了《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中提出的“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发展目标,并且为适应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社会的人才培养需求,利用信息技术因材施教,培养创新型创造型人才,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管理与治理水平,初见成效,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现代高等教育已初见端倪。
在推进现代高等教育的治理水平上,许多学校逐渐接受基于互联网的工作和管理理念,利用信息化技术改造学校的传统工作流程,以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并从而推进治理体系的搭建。
一些学校实行电子校务统筹发展,构建一体化校务教务管理平台,分级分类推进信息化系统建设,打通信息壁垒,构建高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打造基于云的信息化管理数据中心,更好地利用信息化手段感知学校的人、财、物发展动态、畅通沟通渠道、辅助管理科学决策。
2012年起在线教育风起云涌,对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诸多挑战,在其影响下,我国高校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上有了长足的进步,部分学校逐渐建立起一套数字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有力地推进了教育教学的质量提升。
在近几年的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年度工作要点中,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主要是“加强优质资源建设与应用”,从各级在线教育联盟、在线教育课程共享等的促进下,高校信息资源、教育资源越来越开放,共享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当然,在此期间,各高校信息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因地因人而异,并且由于一些观念理念更新不到位,而产生的重建设轻应用、轻视运行维护、轻视服务等问题,成为了信息化发展过程的主要障碍。具体表现在:
第一、东西部互联网普及程度差异明显,基础设施建设进入瓶颈期,东部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越来越发达,而西部地区进入停滞期,数字鸿沟有拉大的趋势;
第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水平普遍不高,一些学校开始进行信息资源集中,但对数据的利用仍处于初级阶段,数据分析支撑决策的目标还很薄弱;
第三、信息化制度保障参差不齐。信息化制度保障与学校的发展水平直接相关,越是整体发展好的学校,越是重视信息化制度的确立与完善,相关机制体制的保障在高校仍不完善;
第四、网络安全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些地方高校网络安全风险意识淡薄,网络空间安全面临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