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探索区域高校联盟建设 推动学分互认
更新日期:
2025-04-09
点击次数:3907
为了开放高等教育学习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区域共享,全国很多省份和地区都在推进区域高校联盟建设。联盟高校间可以专业互修、跨校选课,同时互相承认学分,促进高校间的优势互补。目前已建立联盟的省份有北京、河南、广东、湖北等。
从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辽宁省基于精品开放课程资源建设及在线学习平台建设情况,部分高校开展了以课程资源建设为基础,以跨校修读学分为手段,以建立引导激励机制为保障的大学生在线学习跨校修读学分工作。截至目前,省内已有32所高校选用省级精品开放课500余门(次)开展跨校修读学分工作,已有5万余名学生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注册学习修读学分。
沈阳农业大学管理会计课程教师耿黎参与跨校修读教学已经有两个学年的时间。在教学中,他发现自愿选择跨校修读的学生学习愿望更加强烈,“我们共开展了三轮次跨校修读,两轮采取全班选课,一轮自愿选课。”对此,他的总体感受是:“自愿选课的学生积极性与课程参与度更高,教学效果更好。”
同样是跨校的学分互认,效果也并非都尽如人意。某地区6所高校率先“结盟”,探索课程互选。“一般来说,各校都有一些独具特色的优势学科,跨校选课一定程度上能够扩大视野,也为掌握更多学科知识提供了机会。”当时的决策者这样认为。刚开始,这项创新举措引起了很高的关注。但渐渐地,各校的互选课越来越少,甚至一些学校连续几年不开课;选修的学生也越来越少,多的几十名,最少的仅有10个人。
学生为什么不买账?跨校上课不方便是很重要的原因,各校占地很广,相互距离很远,不少同学觉得为了上堂课专门跑那么远,很不方便。更重要的是学生们普遍认为跨校选课不实用,高校都朝综合性方向发展,各校专业门类基本雷同,所需要的选修课学分,在本校都能修完,没必要舍近求远。更有甚者,由于要按学分收费,互选课甚至被一些学生看作是高校创收新举措。
虽然仍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共享优质的高校资源,打破校园围墙、打破知识围墙已是共识。
校园生活,收获的不仅是专业知识
当年考取了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的季羡林先生晚年回忆说:“反而是我旁听和选修的两门课,令我终生难忘,终身受益。旁听的是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选修的是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就是美学。”
不少人可能都有季先生同样的感受,大学期间,收获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那些旁听的课程、精彩的讲座、激烈的讨论,都是一生中随时可调取的营养储备。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周濂也曾说:“真正奠定我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不是教科书,不是枯燥乏味的应试教育,而是这些看似不着四六的讲座和闲书。”
高校资源惠及的已不仅是校园内的学生。北大周围就聚集了一群“知名保安”,他们工作时是保安,脱下保安服后就匆忙赶到各个自己感兴趣的学院听课。来自湖北山区、只有大专学历的甘相伟怀着执着的精神最终通过成人高考,成为了北大中文系的一名学生。虽然不可能人人成为甘相伟,对多数单纯蹭课的求知者而言,这段在大学校园里的经历也让他们终身受益。
大学学分互认已经打破了校际间的围墙,而知识的围墙也已被网络打破。
中国大学MOOC(慕课)是爱课程网携手网易云课堂打造的在线学习平台。截至2016年12月20日,MOOC已发布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90余所高校的在线开放课程652门、1328学期,而MOOC注册用户超过620万,累计选课人次超过2000万。“现在‘90后’‘00后’的学习习惯也随着网络的发展有很大变化,作为教育的供给侧,我们也必须变革以适应学生和社会的需要。网络学习是趋势,跨校修读是顺应形势的变化变革。”耿黎说。
来源:人民网
(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站客服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客服电话4006699800 )
[上一篇]打破科研评估“论文崇拜”情结 高校尝试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考核权重
[下一篇]最新发布:《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