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打造“大数据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网络”

更新日期: 2024-02-05 点击次数:3731
  1月6-7日,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曙光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曙光)与国内数十所高校在京召开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的年度工作会议,近200位专家领导出席了会议。

  针对国务院日前发布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的推进大数据行业应用发展的战略目标,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联合曙光共同发布了“数据中国,教育未来”的教育大数据项目和“金融万象,数据归一”的金融大数据项目,并联合有关高校发布了工业、农业和遥感大数据科研协同创新方案。双方还提出了大数据国际化发展战略,包括建立国际数据科学研究院,发起举办大数据国际会议,以及即将创刊的InternationalJournalofAppliedDataScience(《国际数据科学与应用期刊》)。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陈锋主任指出百校工程是落实教育部“十三五”规划的基础性重大工程,它体现了当前高等教育结构性改革需要更好地服务国家五大发展理念,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为新常态下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供机会。

  对于百校工程的目前情况和进一步发展,陈锋提出六点看法:

  第一是要充分认识到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机遇,认识到数据作为战略资源的特征,以及大数据领域明显的网络协同的重要性,坚持以又快又好发展作为项目开展的总原则。

  第二要坚持大舰战略,把百校工程作为推进产教融合的战略项目来推动,把它作为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创新能力的重点项目,而不仅仅是一个校企合作的项目。

  第三在工作方法和思路上,一定要融入国家各项科技、经济战略,与区域经济、地方行业、产业园区紧密联动。有些学校的项目开展已经做到了这点,但下一步如何深化和拓展,还需要下大的决心,做大的文章。

  第四要增强开发共享意识,共同建立大数据领域创新生态系统,实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全面的开放共享机制,进而真正成为创新示范系统。

  第五将构建多层网络叠加的网络体系以实现倍增效应。最核心的是要形成一个高校共同参与的网络体系,发挥它在人才培养、教学资源、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领域协同创新的机制。

  第六要加快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模式流程的改变,要更多地考虑大数据的特点和创新特性,更多地考虑在全球环境下大数据整个格局的变化,就课程设计、培养流程、激励机制、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的设计推进制度的变革。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

  (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站客服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客服电话4006699800)

[上一篇]我国高校在线课程建设总数已超1400门 [下一篇]刘延东:精准发力 稳中求进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