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延东:奋力开创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局面

更新日期: 2019-08-15 点击次数:3801
    在第32个教师节来临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京出席全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推进会,表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和从教30年的乡村教师,部署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其中,刘副总理提出,要奋力开创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局面。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与师生座谈时提出,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我们办好各级各类教育,必须培养造就一大批这样的“四有”教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

  一要加强师德建设。育有德之人,需有德之师。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总的看,1500多万教师整体是好的,但极个别教师违反师德的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教师形象,损害了师道尊严。要把师德建设摆在首要位置,不断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坚决杜绝在课堂上发表违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错误言论。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构筑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师德建设制度体系,推动师德建设走上规范化、法治化轨道。加强师德宣传,研究探索和推动建立国家教师荣誉制度,深入开展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教学名师等推选评选活动,持续报道优秀教师典型,充分展示当代教师新形象新风采,引导广大教师重德养德,自觉提升师德水平。

  二要振兴教师教育。办好教师教育,是尊师重教的重要标志,是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前,教师教育在一些地方和高校有被弱化和边缘化的趋势,出现了体系受到削弱、生源质量下滑、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相对陈旧、学科专业建设较为薄弱等一系列问题。要找准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办好一批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构建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改革招生制度,扩大师范专业招生自主权,鼓励高校通过公费培养、设立奖学金等方式,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师范专业。创新培养模式,完善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优化专业课程,加强教育实践,健全质量保障,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教师。

  三要创新管理服务。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是激发教师队伍生机活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树立现代治理理念,进一步改革管理制度,推进管办评分离,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改革,制定符合教育行业特点的教师聘用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探索打开教师出口关。深入推进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建立符合大中小学教师岗位特点的评价机制,引导广大教师潜心教书育人、静心研究学术。加快构建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规范和引导教师专业成长。进一步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做教师的知心朋友,让他们安心顺心舒心,把才华和能量充分释放出来。

  四要激励成名成家。“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学校是人才集聚高地,教师是人才荟萃群体。必须在大中小学培养、集聚、造就一大批优秀人才,领航教育改革,推动社会进步。要遴选培养一批名师名校长,鼓励他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造就一批教育家,推进教育家办学。要促进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为他们的专业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搭建广阔的平台。

  人民教师是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一支队伍,是中国教育的“脊梁”。今天的学生是未来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梦之队”的筑梦人。希望广大教师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切实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热情无私地献给教育事业。希望广大教师满怀爱心,以爱施教。“爱为师之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把学生当亲人、当朋友,以爱育爱,以爱化人。要特别关爱困境学生、留守儿童,让他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和其他孩子一样享受儿时快乐时光。希望广大教师勇于创新,提升素质。紧跟时代步伐,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拓展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改进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式,特别要提高创新教育的本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希望广大教师崇德修身,立德树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学识风范和人格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本文来源于教育部网站,内容有节选。

    (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站客服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客服电话4006699800)

 

[上一篇]重视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成熟的标志 [下一篇]“名师+直播”或成在线教育行业新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