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学习最需要的是思维引导

更新日期: 2022-01-14 点击次数:3621
       看到这样一个议论:如果手机和网络进课堂了,文科的课还怎么上呀?一个问题网上一搜,有好多种答案,老师该怎么往下走呀?

  这个担忧非常有代表性,它反映了部分老师的真实心态,那就是一旦手机和网络进了课堂,不知道该如何掌控?而这恰恰也是主张引进网络学习的专家学者们的一个动机,即借助引进网络多元文化,打破传统课堂和应试教育的封闭、保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培养懂得独立思考的创新型人才。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重知识传授、轻思维引导。教师总希望向学生灌输某种所谓“正确的观念”、“正确的答案”,而不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去自己寻找合适的答案。这种现象在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课程中尤其显著。

  与自然科学领域不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很多问题都没有所谓唯一“正确的答案”。因为自然现象、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可重复、可验证的。比如酸与碱反应生成盐,不会因为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的喜欢或不喜欢而发生改变。很容易被观察被验证,从而有相对确定的“正确答案”。

  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就不同了。人类社会是由无数个有血有肉的人构成的,这些人还因为地理环境、文化传统、血缘关系、经济状态、社会地位等等因素,分成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族群、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团体等,形成了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这些千差万别的人和人群,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会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存在根本对立。比如,关于钓鱼岛的归属、南海争端,存在所谓唯一“正确答案”吗?没有!只有对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地区有利的答案,或者从哪一种逻辑哪一种观念推导出来的答案。一个人只要一发表意见,有洞察力的人就可以看出他是站在哪个立场说话、代表哪个人群的利益、信奉哪一种价值和观念了。

  那么,是不是社会问题、人文现象就只有立场之别、利益之争、观念之辩,而没有真相与是非,永远无法达成共识了呢?也不尽然。人类社会虽然不同于自然现象,在中观与微观层面受人自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可以因为不同人群的意志和努力而发生改变,但在宏观层面依然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社会运行的规律虽然可能因为某些偶然的事件发生一些小的变化,但大的趋势是人类自己所左右不了的。比如,智能手机和网络学习进课堂,如果符合客观规律的话,即使因为行政力量的强力阻止或大力推动而出现推迟与加速现象,但总体趋势是始终如一的。

  还是回到文科的教学中来吧。如果因为网络带来了多元的观念和不同的答案,老师们也大可不必惊慌。我们恰恰应该借助这些多元的观念和不同的答案,启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辨析问题的真伪、分析观念后面隐藏的立场、视角和价值观等,寻找支持或否定某个观点的事实和证据,从而作出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即使暂时没有达成共识也不要紧,因为最重要的不是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答案”,而是让他们学会什么是“正确的思维方式”。因为只有正确的思维方式,才能导致对人类社会变化的事实真相与客观规律的认知。这种正确的思维方式,在笔者看来就是我们今天要大力提倡的批判性思维与包容性思维。

  摘自:中国远程教育杂志  作者 王竹立

  
(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站客服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客服电话4006699800)

  

[上一篇]教学文化是学术文化 [下一篇]德国新推两项高校资助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