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好课寥寥”
更新日期:
2016-12-22
点击次数:3433
这个时代老师存在的意义:学生在网上可能看到一点、两点,涉猎的整体是比较新颖、个别和孤立的知识,而老师是去弥补这种网络学习的不连续性和不系统性
学生认为:一堂好课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受益;其次是带给学生的感觉,和蔼可亲,表达准确利索;最后则是课堂的趣味性
教授认为:讲授一门能收获学生“好评”和“点赞”的课,老师最起码要做到三点:全面掌握这门课的“学问”;切中社会新的脉搏;讲“需要讲的东西”,同时还得“打到点子上”
“大二的课件,老师现在又拿出来讲一遍。其实好好备一次课也挺省事的。”就读于某985高校新闻学院研究生一年级的章林忍不住在朋友圈“吐了槽”。
从本科“直升”同校同院读研,章林在课堂上邂逅的老师多是熟悉面孔。但令他始料未及的是,在研一下学期一门与大二名称相近的课上,曾教过章林的老师直接“甩”出了原版课件,他只得硬着头皮又听了一遍。“那些案例早都过时了。”章林说。
在大学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江湖”里,学生对老师的反馈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还可以,一般般”,是最为平常但也勉强及格的答案;“精彩绝伦,学到了很多东西”实属可遇而不可求;而另一种比较普遍的情况是,老师的科研能力和知识水平也许很高,但一讲起课,却遭到学生的频频拍砖——“讲得太烂了”。
很多老师也有这种焦虑。“大学老师如何才能讲好一门课?”这个问题被写在了知乎上,吸引了8400多人关注,最高票数的答案已经达到2.1万个赞。
“你就是个小锁匠,你的工作就是打开一扇门,孩子们自己会选择的:进去晃悠晃悠,或安心坐在门口。”作者梁边妖在这个最高赞同的答案里说道。
讲好课怎么成了老师的噩梦
告别讲台已好几年的aprilli,在知乎的问题下坦承,她时不时就做噩梦:“学生在梦中严肃地说,老师你讲的我们在网上都查得到,为啥要来上你的课?”
这样“提心吊胆”的经历,不少老师都有过。在大学的课堂上,老师往往面临着多重压力:教务要对自己考核,有了评教系统之后,学生意见权重增加。除了正规“打分”以外,其他“显而易见”的反馈也不少——比如,选课的人是爆满还是寥寥无几;教室空出的位子前排多还是后排多;学生选择抬头听讲还是更愿意齐刷刷地埋头玩手机?
即使在中国的顶尖学府北京大学,肖炎每学期都会遇到这样的老师——几个学期开同一门课,PPT常年不换,照本宣科地朗读,没有太多板书,所出的试题里甚至经常“照搬”往年原题。
每当身临这样的课,肖炎和许多同学一样选择不听讲。
“虽说大学主要靠个人的自觉性,但一个课讲得好又能教给学生生活技巧和生活体验的老师更重要。”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的本科生林曦表示。吉林大学政治学专业的研究生陈哲也说,“很多课程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老师的魅力和情怀”。
“课越来越难讲反映的是老师的一种心态,因为现在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副院长王济军,目前还在坚持做一线教师,在给学生讲授新闻摄影课程的这些年,他体会到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变化。
学生喜欢的好课首先是老师有魅力
王济军认为,在这个时代老师存在的意义是:学生在网上可能看到一点、两点,涉猎的多是比较新颖、个别和孤立的知识。而老师去弥补这种网络学习的不连续性和不系统性。
“老师要通过穿针引线,把学生那儿的‘珍珠’系统化地整合起来。”王济军说。
在教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征看来,“成为优秀的思政课教师,的确很不容易,综合素质要非常高。”
多数的思政课理论条目多,教学起来相对僵化,课程本身就给李征带来不小的挑战。她记得,有一天,同学们甚至为此和她争执起来:他们不喜欢马克思恩格斯,讨厌书本上各种僵硬的理论,“他们起劲地商量如何运用各种方法来对付这门‘无聊’的课程”。
有同学甚至对她说:“若不是看老师的面子,我们早就像其他班那样爱去不去了。”但李征却无法为这种“特别的面子”高兴。“这一刻我突然明白,光动之以情是不够的,还必须晓之以理。”
为了这个“理”,李征开始告诉学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不“高高在上”,不是心中只揣着“阶级斗争”和“人类解放”。她讲到了马克思下跳棋,恩格斯会马术,讲到他们的文艺品位等等。
作者:王景烁 马婧 来自:中国青年报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上一篇]大学生应有完整的生态道德教育
[下一篇]一流大学要办好一流本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