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建言:"地方大学可以有世界一流学科"

更新日期: 2016-03-21 点击次数:3803
3月11日下午,政协会议日程安排中增加了一个过去从未有过的环节——围绕本小组关注的热点问题专题交流。

  在教育界别40组里,由于来自高校的委员较多,讨论最多的话题是“双一流”建设。

  对于政协会议的这一变动,教育部十分重视。当天下午,会议开始前半个多小时,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就率领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发展规划司、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的负责人,来到教育界别40组的会场。

  会议开始,葛剑雄委员首先拿起话筒,提醒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固然重要,一流的基础教育体系建设更为重要,教育部要处理好发力的重点。而他的这个观点也得到了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委员的呼应。

  安徽大学原党委书记黄德宽委员把话题重新拉回了“双一流”建设。“‘双一流’怎么建,地方高校和中西部高校都特别关注。既希望能抓住机遇,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又因为处于劣势地位,怕进一步拉大差距。我们感到很纠结,压力很大。”黄德宽建议,在“双一流”建设的同时,要考虑进一步强化地方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他的发言反映了中西部高校的心声,在场的委员和杜占元频频点头。

  “双一流”的标准是什么?委员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诠释,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委员和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胡刚委员在发言中一致强调“特色”二字。他们建议,“双一流”建设要“分类建设、分类评估”。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陈群委员认为,“双一流”建设,宜粗不宜细,不宜深究,可以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不过,对这个观点,澳门理工学院院长李向玉委员则认为可以商榷:“不争论不等于没标准。用什么标准呢?标准要有中国特色,但也要和世界接轨。”

  “谁不想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但不可能每所学校都争,地方大学完全可以有世界一流的学科。”李向玉说。

  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等委员提出,希望能明确一流学科的含义和口径。“我国的学科实际上存在着两个体系,并且与国外的学科体系也有所区别。”钱锋说。

  听了委员们的发言,杜占元表示,这次的收获特别大。“最难的是怎样最大限度凝聚共识,怎样把好事办好。”杜占元说。
   
(摘自中国教育报翟帆)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上一篇]【两会E政录】迈向“双一流”,高校向哪发力 [下一篇]教育部:适应终身学习开放大学将建“学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