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新气象 | 重新定义课堂,从“课桌变形”和“削平讲台”开始

更新日期: 2022-11-18 点击次数:4541

  编者按:新学期就要开始,清华园中确实有了新气象:课桌从方变圆,讲台从有到无……这其中,寄寓着深意几何呢?

  2月22日,也就是下周一,是清华大学开学的日子。

  利用寒假时间,清华对多栋教学楼都进行了修缮和设备更新,而其中两处变化最有深意。

  在第三教学楼一段三层的7间教室中,一种造型奇怪的课桌“全面上线”。这一款被戏称为“变形金刚”的课桌在侧面增加了一块可折叠的三角形木板;木板打开支好后,原本不起眼的方形课桌就变得有些形状诡异。

  但是只要6张这种课桌一拼起来,就会变成一张可供6至12人讨论用的圆桌。清华Mooc名师刘震在朋友圈中为这种课桌点赞,他认为,这种课桌“便于灵活多变的课堂布置,是值得点赞的细节改进”。

  变形

  这款变形课桌由清华大学自主设计,其初衷就是为了满足日益增多的课堂讨论需求。

  同样是在第三教学楼一段,一层的11间教室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教室前原有的近30厘米高的讲台被“夷为平地”,讲台和教室处在了“同一海拔”上。

  讲台高出一截,几乎是以往教室的标准设计。老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这一截高度差一方面有着一定的实用性(既方便学生看清黑板,也帮助老师观察学生),另一方面也是师道尊严的一种象征。

  那么,削平讲台又是何初衷呢?原来,此举正是为了改变老师一直站在讲台之上的讲课方式,老师走入学生中间参与互动和讨论是正在发生的变革。

  在2014年10月发布的《清华大学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清华大学将课堂分为6类,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第一课堂外,还有三创(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海外研修、在线课程和成长社区等五大课堂。学校提出,第一课堂应“鼓励教学创新,强化启发式教学,提高课程兴趣度、学业挑战度和生师互动性”。

  无论是设计变形课桌,还是削平教室讲台,都是清华大学持续推动教改的鲜明注脚。在《意见》中,清华大学明确提出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试点小规模在线课程和翻转课堂”。

  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原先在教室课堂中进行的知识传授变成学生自主通过在线课程或其他资源学习,而把原先在课后进行的讨论和答疑搬到课堂之中。这并不是利用视频代替老师,让学生无序学习,而是要增加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接触。

  过去我国的教室中往往是这样一幅图景:老师站在高高的讲台上侃侃而谈,众多学生整齐划一地面朝讲台,端坐在课桌后奋笔疾书。这种教学方式的确有着较高的知识传递效率,却缺乏对学生的思维启发和兴趣拓展。尤其在高等教育阶段,清一色的这类课堂将极大限制学生的学术志趣和创造精神。我们重新课堂,就是要让老师成为学生身边的“教练”,不是在讲台上的“圣人”。这也让我们想起爱尔兰诗人叶芝的那句名言,“教育不是把水灌满,而是把火点燃。”

  2015年3月26日,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就任讲话中表示,改革是大学发展的不竭动力,要努力在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中先行先试、探索经验、示范引领。

  新学期又要开始了。在清华,我们看到课桌从方变圆,讲台从有到无,而这正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缩影。

  文:李纪琛 编辑:彭彰凯

     摘自:清华大学小研在线 微信号xiaoyanthu

  

[上一篇]高校创业教育组织新模式的构建设想——基于中美高校创业教育组织的比较 [下一篇]陶西平:互联网+教育,不是物理变化,而是化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