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还要跨过哪些门槛

更新日期: 2018-02-05 点击次数:5016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不言而喻。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政府提出创业带动就业的思路,鼓励毕业生积极创业。教育部专门发布通知,提出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另外,教育部还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

  大学生创业难不难?创业教育能否推动大学生创业?笔者根据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数据和高校学生发展调查数据,对高校毕业生创业现状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并尝试着针对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A.能力门槛:高校毕业生创业水平较低

  根据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数据,我国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尚处于较低水平。自主创业群体表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从学历结构看,自主创业群体中本科毕业生的比例最大,专科毕业生的比例排在第二位,硕士毕业生的比例排在第三位,博士毕业生的比例最低。第二,从学校类型结构看,自主创业群体中比例最大的是普通本科院校,其次是高职大专,“211”高校和“985”高校分别排在第三和第四位。第三,从学科门类结构看,社科类和工科类是创业主要群体。社科类(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和管理学)和工科类(工学和军事)在自主创业群体中所占的比例将近70%。而文史哲(文学、历史学和哲学)和理科类(理学、农学和医学)所占的比例约为30%。自主创业群体的学科门类结构与毕业生总体的学科门类结构也是基本一致的。第四,从学校所在地结构看,东部地区(不包括京津沪)所占比例最大,西部地区排在第二位,中部地区排在第三位,京津沪所占比例最小。自主创业群体的学校所在地结构与毕业生总体的学校所在地结构相差不大。

      B.认知门槛:创业教育普及度不高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普及程度、学习效果究竟怎样?

  课题组将创业教育分为基础性教育、模拟性教育、实践性教育和观察学习性教育等4种类型。基础性教育是指主要通过学习获得创业所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模拟性教育是指以创业大赛为主要形式,运用创业知识,模拟体验创业过程。实践性教育是指学生真实地进行创业实践,不再只是模拟性地投入。观察学习性教育是指对创业榜样的观察和学习,以和创业者、企业家和创业导师的交流为主要形式。

  创业教育普及度

  从调查结果看,高校创业教育的普及度并不高。近80%的大学生对学校是否提供创业教育并不清楚。从四种创业教育的普及度看,差异显著。基础性创业教育的表现最好,各类高校基础性创业教育普及度均在60%以上。其次是模拟性创业教育,第三是观察学习性创业教育。比例最低的是实践性创业教育,各类高校的普及度均在15%之下。

  创业教育参与度

  大学生在四种创业教育的参与度方面有显著的差异,参与基础性创业教育的比例最高,各类高校的比例均在70%以上;其次是模拟性创业教育,各类高校的比例在30%上下;观察学习性创业教育的参与度较低,各类高校的比例在24%左右;实践性创业教育的参与度最低,各类高校的比例在20%左右。从学科门类的比较看,社科类、理科类、工科类、文史哲在四种创业教育上的参与度比例差异都很小,均在8个百分点之内。

  创业意向

  大学生有创业意向的比例较高,特别是远期创业意向。多数大学生能够理性看待创业,发挥个人比较优势,将创业与专业相结合。创业意向与专业匹配的大学生所占的比例约为一半。

    C.制度门槛:创业教育要融合进大学教育整体

  与美欧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于萌芽和起步阶段,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总结都还不够。

  近几年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内风起云涌,教育部等有关政府部门不断推出新政策,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高校与学生就业相关的部门热情高涨,并付诸行动。可是,专业课教师对此相对冷淡,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高,没有兴趣的专业学习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障碍。高考录取中依据分数高低而非学习兴趣确定专业的现象依然非常普遍,在大学期间转换专业看成绩排名而不看兴趣的现象一直很难改变。高校创新创业的师资队伍不仅数量不大而且质量不高,很多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本身缺乏创新创业经验。

  每个人都有创新创业的基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需要强调的是,在任何职业和岗位上都可以有创新,因此应该鼓励人人创新。但是,没有必要让人人都创业。教育部门在统计毕业生就业去向的时候,不要硬性规定自主创业的比例目标。高校在设置创业教育课程时,是否将其作为全体学生的必修课也要慎重,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应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培养创新创业兴趣、营造创新创业环境,让真正有创新创业热情、兴趣和能力的大学生加入到创新创业队伍中。不能把创业当作就业替代,强迫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去创业。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一两门课程就能解决的,必须融合于大学教育的整体之中,并不断向前延伸到基础教育。这就要求我国教育进行深入改革和发展,让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发生翻转,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不能只看结果,而轻忽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思路;不再强调唯一的标准答案,而应鼓励学生发现更多结论的可能性;不要囿于课堂学习,而要将创新创业教育植根于真实世界里。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上一篇]刘君义:地方本科高校如何打开应用之门 [下一篇]展望2016年教育工作:新形势 新任务 新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