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论点】综合性大学如何能办好教师教育
更新日期:
2016-12-21
点击次数:786
1991年,在欧洲教师联合会上,由欧共体12个成员国60位专家共同提出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口号,认为“大学应该在教师培养和培训中扮演重要角色”。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已经成为国际趋势。在我国,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提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高等学校中试办教育学院。
教师教育由相对封闭逐步走向开放、由专营变为多主体兼营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可以增强教师教育体系的开放性和兼容性,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形势需要。
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的优势
多学科优势。在传统的封闭的教师教育体系中,教师教育的基本课程老化,难以适应新时代教师的要求。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是目前高等师范院校普遍开设的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总体来说,这些课程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也造成了未来教师们的视野狭窄、基础知识薄弱、迁移能力不强等后果。
综合性大学可以为教师教育提供一个多学科的文化环境,这个环境能够满足教师知识的通识化和能力的综合化要求,可以最大限度地为未来教师的个性和心理发展提供宏大的知识支持,从而使教师更好地走向专业化。以南京大学为例,南大的理科、文科、外语等专业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计算机科学、信息管理、高等教育、新闻传播等相关专业实力雄厚,在国内都颇具影响力。南京大学教育科学系2003级和2004级的本科教学全面利用和整合了这些专业的相关课程,使其成为本科生综合素质教育和选修课程的重要依托。教育科学系教师与上述专业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联合执教一些专业课程,由此实现学科资源和优质师资的共享。
学术性优势。综合性大学的学术氛围对于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综合性大学一般均是研究型大学,有相当高的学术水平,除了有一流的科研能力等显性优势外,还有另外一些隐性的优势。例如,综合性大学的高规格讲座较多,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无形之中受到了文化熏陶;综合性大学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教师多为本学科的领军人物,大部分教师都有研究课题,学生在读期间有诸多的机会参与相关课题研究,而且,由于教师具有高水平的研究能力,在其教学的过程中,多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理论水平。
综合性大学的教师教育比较强调有关学生、学校教育的社会背景和课程等方面的知识,在强调技能的同时,充分重视教师决策框架下的理论知识和普通知识,能够在教学的同时给学生宽广的视野。所以,综合性大学所办的教育是“大教育”,是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的教育。
“一体化教育”优势。以往教师教育的特点是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相分离。师范院校负责培养新教师,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负责教师的在职培训。由于教育学院的专业水准与教育学术水平远远落后于大学,这不仅造成了人、财、物以及时间的浪费,而且也造成了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在学校层次和教学水平上的学历倒挂的局面。与此相反,综合性大学能够利用自身的学科群优势和学术性优势,把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统一起来。真正实现职前师范教育、教师岗前培训和教师职后教育的一体化,以适应教师终身教育和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适应性优势。由于综合性大学具有多学科、高水平、强师资的长处,因而综合性大学中的教师教育专业与非教师教育专业之间容易实现学科互补、交叉影响和有机融合,这一方面有利于教师教育专业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又有利于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综合性知识结构的改善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实践证明,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后劲足,适应性强,受到学校和同行的好评。
另外,综合性大学除了以上举办教师教育的优势外,还有诸如办学经费充足、硬件设施先进、学校认同感较好等优势。
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为了解各综合性大学对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上关于鼓励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政策的反应,北京师范大学的有关专家对全国范围内100所综合性大学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综合性大学对参与师资培养这一问题的反应不够积极。”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1999年的政策只是“鼓励”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允许有些高校有一个观望和认识的过程。第二,弱势学科不受重视。大凡综合性大学,都有着较悠久的办学历史,已经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在这样的情况下,领导决策层更愿意发展自身特色和优势,让强者更强。这种做法意味着对弱势学科的负面政策倾斜,意味着弱势学科在综合性大学举步维艰。第三,教师教育短期不能收益。目前,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多是原有师范院校通过自然并入或扩张所致。在本无师范传统的基础上,依托综合性大学的实力,通过外延式扩张举办教师教育的高校较少。外延式教师教育需从零开始,增设教师教育机构,风险较大。
为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办好教师教育,首要的是树立综合性大学应承担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众所周知,服务于社会是高等学校的重要功能之一。公立大学的核心在于致力于公共制度和解决公共问题。而在公立大学林立的中国,综合性大学长期以来缺乏思考大学如何服务于中小学这样一个问题,导致的后果是:大学缺乏与中小学的联系,大学不重视服务于对国家如此重要的、范围广泛的中小学。而服务于中小学不也是为他们自己输送优质后备人才的最佳选择吗?
另外,重要的是,一旦综合性大学参与到教师教育领域,那么,在建立综合性大学内部教育学院制度的时候,在准教师们进行实习的时候,可以把中国大学文化最大范围地带到全国的中小学。教师教育大学化可以通过准教师的实习制度向中小学传递大学文化,从而可以激发中小学生追求更高知识领域和完美人生的想象力。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文化,不同大学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大学文化气质,大学文化中最重要的研究文化可以带给中小学教师研究意识,这对整体提高中小学文化建设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应当引导综合性大学正确认识自身的性质和功能。综合性大学应承担起自身服务于社会的责任,为基础教育这个最大的公共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另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是如何保证不脱离实际。
美国芝加哥大学曾经有一所高声誉的教育学院,20世纪初,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在那里任教,并建立了他的第一所实验学校——芝加哥实验学校。芝加哥大学教育学院以其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和比较教育学的传统著称。曾经有段时间,基础学科注重理论研究的趋势导致该教育学院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脱离芝加哥学校体系的需求和现实。其结果是,芝加哥大学在1996年决定关闭教育学院,指陈其失败之处在于没有对当地教育的改造作出过任何积极的贡献。
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育学院以“哥伦比亚师范学院”之名设法保持其独立性,这所学院能够保持一种平衡:既坚持高度的学术性,又对提高纽约地区乃至全国的学校、课程和教师水准作出真正而持续的贡献。由此,在全美最好的教育学院里,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高居第三。
为了解决理论与实践的矛盾,拓宽原有的教师教育空间,我国的综合性大学要注意两点:一是需要真正处理好自身与附属实验学校之间的关系,把教师教育纳入到学校管理当中;二是应当寻求自身与学校之间建立伙伴关系的途径和方式。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也可以有自己的特色,例如在中小学挂牌成立实验基地等。(南京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系教授汪霞硕士研究生刘艳侠)
《中国教育报》2007年8月7日第2版
[上一篇]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简报(第一期)
这就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