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教育的“查姆斯效应”

更新日期: 2016-11-30 点击次数:688

行为学上有一个“查姆斯效应”。

      查姆斯是一名成功的零售商,上个世纪70年代,他曾在丹麦开了十几家大型超市。在经营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超市里的导购员并非越多越好,超过一定数量后再增加导购员销售额不增反而还会下降。为什么会这样呢?查姆斯通过半年多的观察研究,慢慢明白了奇怪现象背后的原因。

      原来在查姆斯的超市里,导购员的工资收入是和销售额挂钩的,谁负责的货区销售情况越好,谁的收入就会越高。因此每个导购员对于进入自己负责区域的顾客都非常热情,他们总是滔滔不绝地向顾客介绍、推荐商品,甚至动手直接帮客人拿物品。按道理,导购员们这样周到的服务是有利于销售的。

      然而查姆斯通过对大量顾客问卷调查后发现,事实情况恰恰相反。导购员的这种贴身式服务让很多顾客不满,甚至厌恶。这无形中削弱了顾客的购买热情、减少了顾客的回头率。

      从行为学上解释,其实答案很简单。导购员那种跟前随后的全程陪同,容易让人有被窥视、被监视的感觉。更重要的,过度热情反而剥夺了顾客购物时那种自由自在的主动感觉。

      人们把主动热情诚恳的帮助而不能获得相应回报的现象,称之为“查姆斯效应”。在教育上,这种“查姆斯效应”同样是存在的。

      我们许多老师,出于自己的爱心也好,责任心也好,甚至是自己的切身利益,都会存在与学生“过近”的表现。整天无缝隙看管着学生,对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上,从课内到课外都有严格细致的规定与约束,让学生绕不开、躲不过。表面看,这是负责任的表现,是值得点赞的,因为这是奉献、是严格,是职业品质的象征。

      但是,我们不要忘了,教育学生是站在什么立场。如果站在学生立场,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而不是根据我们的想法来的。“查姆斯效应”的核心也就是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的不统一。

      从学生的成长来说,是需要他们自己有相对空间的。在这一“空间”里,他们在需要老师引领的同时,更需要摸索。哪怕是跌跌撞撞,会逐渐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对生活的理解。而包办式的过度干涉,则让学生无形中丧失了在这一“空间”探索的能力。

      在这“空间”当中,学生时常会沉默、逆反甚至是反常,这都是学生成长过程上必须要经历的。在不少时候,这些学生会被认为是不正常,个别极端的还会被认为是问题学生。其实真正有问题的倒不是学生,恰恰是我们教育者没能够科学的采取合理合情的措施。

      现在我们说学生缺乏创造力与想象力,考试厉害而动手能力不强。反思一下,这与我们过于干涉学生是有关联的。当机械式的操练代替了教育鲜活过程的时候,学生也就相应成了机器被操纵着。

      有教育专家提出,一个学生如果有数学兴趣、特长,可以多学数学并且学深一些,而如果他没有数学特长,而喜欢体育,则不应逼着他学习高难度数学,而应该让其获得自由发展的空间,现在的问题是,每一个学生都被要求学一样难度的数学、英语,且以此来评价一个学生是否优秀与否,结果自然是扭曲学生的身心,这就是学生没有自己“空间”的结果。

      在许多场合,我都推荐老师看一档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在那里面,我们才能感受到山野乡间的亲子生存体验,那才是成长的环境与空间,就我们教育所追求的核心价值,诸如勇敢、珍惜、感恩、互助、担当,在我们的校园里教室里,真的是无法得到落实的。让孩子有自己探究的空间,不要过于干涉,远比指指点点甚至按部就班要好的多。

      教育要避免出现“查姆斯效应”不容易,但我们必须警觉。

[上一篇]引导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下一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总数减少42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