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文化生态系统建设

更新日期: 2016-07-19 点击次数:905
摘要

  高校文化生态系统是整个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子系统,强调高校主体与内外部环境之间的关联和平衡,是文化的一种生态化模式的动态再现。以系统的观点对高校文化生态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功能进行分析,构建了高校文化生态系统基本模型。文章在对高校文化生态系统所处环境进行分析时,着重将视野集中在新媒体环境下,从高校的CIO顶层设计到学生主体的全面参与,体现了信息化时代的特征和功能,最终实现高校文化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高校;文化生态系统;信息化;新媒体

  引言

  文化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意识形态等紧密相连,各种文化样态在这个系统内部交流互动、吐故纳新,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圈、文化链,具有自身价值的个体和群落作为系统的有机组成,为维护和发展整个人类文化的完整性和传承性发挥着作用。高校是先进文化酌引领者,更是新媒体环境中触觉最灵敏的部分,高校师生是感知和接受信息最前沿的群体,也是繁荣新媒体文化的主力军。在新媒体环境下对高校文化生态进行系统化、整体性的研究,目的在于正确处理高校自然系统、社会系统、文化系统等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师生作为活动主体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交往方式等方面的关系,突出时代性和个性化,以不同角度来探讨高校育人模式和发展大计。

  一、系统基本内涵及构成

  文化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期和社会文化背景下,文化个体和群落产生的文化行为以及各种具体的文化产品、文化样态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产生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状态,在此共同作用下推动文化的演替、重组与发展,由此循环形成的和谐共生的文化体系。高校文化生态系统作为整个文化生态系统的子系统,是指高校师生同其周围环境系统的整体关联以及高校各文化要素之间互动所呈现的形态、文化同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由此形成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学校文化结构,进而在动态、平衡中实现高校文化的繁荣发展。

  从文化生态系统的构成来看,主要是由文化要素组成的文化群落及其所在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构成的有机统一体[1],是主客体的共同并构和相互作月。高校文化生态系统的构成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大致归并为文化生态主体和文化生态客体(环境)两大部类,文化生态主体包括教师、学生、管理者、课堂、班级、宿舍、学生组织和信息时代下的各类网络群组;文化生态客体(环境)可以分为实体环境和虚拟环境两部分,实体环境包括校外生态环境和校内生态环境,校外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校内生态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精神环境;虚拟环境主要是指在信息化时代的网络环境,包括制度环境、资源环境、社交环境和休闲环境。

  二、系统要素分析及模型构建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要素是认识事物、把握系统的最基本的单元,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构成和优化能使整体的功能具有趋于强化的特性。因此,要优化高校文化生态系统,首先必须着眼于系统的整体性,在遵循系统内部结构有序性的基础上,具体分析系统要素的构成,通过对要素内容和功能的解读,更好地把握系统的特性并优化系统功能。

  本研究构建的高校文化生态系统分为文化生态主体和文化生态环境两大类,文化生态主体包括了教师、学生、管理者个体主体和课堂、班级、宿舍、学生组织、网络群组等群体主体两部分;文化生态环境包括了实体环境和虚拟环境,实体环境又细分为校内生态环境和校外生态环境,虚拟环境主要由信息技术、应用软件和网络空间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涵盖全面,在不同的环境中充分发挥影响力,完善了整个高校文化生态系统。

  综合考虑高校文化生态系统的环境和构成要素,本研究尝试构建了高校文化生态系统模型,如图2所示:文化生态环境围绕文化生态主体这一中心,形成了由外至内的物质层、行为层、约束层和理念层四个递进层次,构成了高校文化生态系统中的生态环境,其中理念层是核心层,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统领整个高校的文化生态环境,分布于各个系统要素之间,起着范型统摄的作用,下启代表组织规范的约束层和代表活动具态的行为层,包括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和各项学术文化活动,在物质保障下自如运转。整个系统按照不同的层次分为资源子系统、实践子系统、制度子系统和价值子系统四个子系统,发挥各自不同的功能,作用于文化生态主体。四个子系统同最外层的原生环境、现实环境、历史环境和国际环境这一宏观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在文化链的环绕和牵引下,共同构成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态大系统。

  高校文化生态系统通过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促动和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断调整自身状态,以适应环境、影响环境、优化环境,逐步实现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同时,研究高校内部的生态环境系统,有助于把握学校内部文化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明确学校的文化使命,凝结学校文化精神,形成具有鲜明个性和价值风范的校园文化,构建良性的高校文化生态。

  三、系统环境分析

  高校文化生态系统是由文化生态主体和文化生态环境两部分组成的,整个文化生态环境具有开放性、复杂性和时代性的特征,在影响主体的发展因素中,环境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特别是相对于传统的实体环境而言,虚拟的网绪环境正在对高校的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是研究和发展的重点领域。

  1、实体环境分析

  首先来看校内文化生态环境。高校的文化环境是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文化学术活动、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各种文化要素的一个综合体。物质文化环境是指在高校可见的硬件设施和投入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影响的一切物质条件的总和。花卉、草坪、广场、雕塑等自然和人文形成的景观都蕴含着高校与众不同的文化品位。硬件设施条件包括校园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和楼体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彰显了高校的文化发展标向和育人价值取向;高校的制度文化环境是以文字的形式来表达学校章程、规定和行为守则等固定的体例所形成的约束性氛围,折射出学校的传统、理念和风格,同时也规范着校园人的日常行为和作风;高校精神文化环境是主导和核心。精神文化环境主导和制约着物质文化环境和制度文化环境,最直接作用于校园主体,并容易在精神、心理、价值观等方面与要素成员形成道德意识与外化行为的关联和互动。

  其次来看校外文化生态环境。校外的文化生态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三大类别,在建立高校文化生态系统模型时,校外文化生态环境被细分为原生环境、现实环境、历史环境和国际环境四类:校外文化生态的原生环境利用高校所属辖区的地缘文化、山水意境,对学校的布局、建筑风格等进行塑造,充分发挥物质、信息和能量的资源价值;现实环境主要是指国内目前的现实国情、社会环境以及高校所处的地缘环境等;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积淀了五千年的发展历史,这些敦厚的历史财富已经成为现实生活和日常行为的基本指导原则,在当代人思想意识、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留下深刻而不可磨灭的烙印;国际环境指西方文化和全球化对高校生态主体和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在面对开放而复杂的国际环境时,要从高校这一文化高地上提高民族文化的品牌影响力,形成共处而不冲突、对话而不对抗、交流而不闭塞,兼容而不排斥的局面。

  2、虚拟环境分析

  高校文化生态环境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实体环境,还包括了虚拟环境,甚至有学者认为虚拟环境在促进高校文化建设中更有比较优势[2]。能够减少建设校园文化所需的宏观、中观和微观不同层面的成本[3],有助于校园文化的传播与构建。在信息化时代,新的信息技术所包含的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已经远远超过了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第一代信息技术和以网络通讯为代表的第二代信息技术。相对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新鲜事物”,网络信息已经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渗透到校园各个角落,无所不在,随时随地改变着师生的教学方式,更在社交、生活等方面对他们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对高校文化生态系统的环境进行分析,必须充分考虑到网络环境的影响力,从高校的顶层设计到具体环节的把握,做到整体布局、优先考虑、充分利用、实现共享。

  信息化包括六大要素: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人才和信息政策法规等。本研究将虚拟环境细分为制度环境、资源环境、社交环境和休闲环境,由信息技术、应用软件和网络空间等要素构成。首先来看制度环境。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1-2020)》颁布执行后,很多高校开始着手中长期信息化建设规划。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CIO(ChieflnformationOfficer)的设立。将CIO引入高校信息化管理中,不仅仅是一个职位的设置,更是对传统的高校管理体制的挑战,美国高校早己引入CIO体制来整合校内IT部门及各类信息化资源,在我国,以华中师范大学为典型,自2005年设立CIO,成立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从顶层设计着手,整体推进科研、管理、服务信息化的进程。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打造信息化校园文化品牌战略,如各类新媒体平台的推出,实现了校内资源充分合理的利用。其次,资源环境、社交环境和休闲环境充分考虑到了高校师生对网络基本功能的利用,借助网络在学习、交往和娱乐方面实现信息化,特别是在文化传播方面,甚至将取代传统的纸质媒介,不再受时间、场所和规模的限制,实现跨时代的发展。

  新媒体时代带着多向性、泛在性、个性化和互动性等特征,顺势来到高校,冲击着校园文化的发展。首先,新媒体的发展在硬件设施、信息技术、应用软件和网络空间等要素方面促进了高校文化生态的发展。目前的掌上媒体设备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利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都成为信息传递的工具。从软件应用来看,各种搜索引擎力量强大,师生似乎可以在网络中找到任何问题的答案;微信、飞信、微博这些微时代软件的开发,产生了各种网络群组和朋友圈,师生在其中分享的不仅仅是“段子”,更是贴近他们关切的“文化盛宴”。其次,新媒体的特征推动了高校文化生态的发展。在新媒体环境下,多向性、远距离性、泛在性等特征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高校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搭建了广阔的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实现了高校间的文化交互,在文化的冲突中提升了创造力,在融合中找到了共同点。最后,新媒体环境营造了独特的“德育文化”,促进了高校文化生态的发展。传统的媒体和师生互动模式,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容易形成受控性,往往是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在新媒体环境下,新的话语体系、表达方式给师生创造了自由、充分的交流空间,拉近了师生彼此的距离,实现了平等和互动。整个高校文化生态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调整、互通,对于系统的平衡、多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系统功能分析

  1、凝聚:促进价值观形成

  价值观在个体意识逐渐觉醒和升华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个体一组织一个体组织结合体一整个组织”价值观的整体提升。集体价值的实现,主要依靠价值取向,也就是个体把某种价值作为主流的追求目标和恪守准则。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和一种力量,对个体成长有直接影响,必须形成一种个体文化氛囝与集体文化氛围的培养合力,在集体文化氛围培养方面,主要的凝聚功能体现在校园文化上,也就是整个高校文化生态系统的价值观层面,它是主体所共同认可的,是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决定着文化生态系统的本质和方向,一旦这种统一的、稳定的价值观形成,则能强化师生的归属感、责任感、荣誉感,凝聚形成巨大的能量,有利于培养科学、正向、持久的价值观氛围。

  2、导向:提高认知水平

  认知和认知模式是人们行为产生的基础。通过“文化”这一特定的功能,来协调个体同集体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取向,解决各类要素间的“竞合”问题,在认知周围客观环境和事物的过程中,平衡动力、角色以及作用等关系,从而确保知识能在一定组织和范围内有效而充分的传播、共享,发挥作用。新媒体时代下的认知模式和认知水平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师生互动,提升了知识获取的效率和质量,在这个过程中,会促发“同伴效应”(PeerEffect)的形成,学习者相互之间互通有无,相互激励,大大提升了认知水平。

  3、熏陶: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文化生态系统所要营造的氛围是一种“主观型的氛围”,这种氛围是现象的、主观的,是个体基于共同组织情景的认知结构。为更好地发挥桉园文化氛围对师生主体的熏陶作用,需要厘清以下三个基本的内容:第一,搞清楚高校文化生态系统氛围营造应包括哪些基本要素。第二,把握这些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可以实现系统功能的稳定和持久,促进形成规范的行为教化,更好地服务并实现系统的整体功能。第三,思考对高校文化氛围营造的调控、完善机制和方法是什么。借助新媒体的创新手段,共同为营造和谐、健康、向上的高校文化氛围助力。

  4、辐射:服务社会发展

  高校文化生态系统对社会发展的辐射功能是指高校文化环境要素不仅对校园主体有着强烈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对校外环境诸要素也会产生影响和示范作用。大学作为学术和文化培育的重镇,不仅是高尚、理性、纯粹思想凝聚的场所,更是先进文化产品的生产地,它所倡导和发扬的人文理念、精神和自然科学技术,终将被社会主体文化系统所接纳、吸收、融合,对社会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五、结论

  高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处于社会文化的前沿。建设理性有序的文化生态模式,关乎高校的文化繁荣。以生态视角和系统观点对高校文化进行全新解读,在新媒体环境下倡导积极、有序、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项目“文化生态视域下我国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嬗变与构建”(项目编号:J13SW52)的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王璐璐,博士在读,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邮箱为dluw@sdu.edu.cn。

  编辑:李婷

  转载自:《现代教育技术》杂志2015年Vol.25No.3

[上一篇]怎样的课程才令学生“欲罢不能”?——于歆杰和他的清华首门全球慕课 [下一篇]改变教育,有无数种可能的方式:盘点2015年世界教育创新大奖获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