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外大学校长齐聚天津大学 共议大学的精神与使命

更新日期: 2016-08-06 点击次数:500
 10月1日,时值天津大学一百二十周年华诞之际,近50位海内外大学校长齐聚天津大学,参加“大学校长圆桌会议”。

     人民网天津视窗10月1日电:10月1日,时值天津大学一百二十周年华诞之际,近50位海内外大学校长齐聚天津大学,参加“大学校长圆桌会议”。 本次会议主题为“大学精神与使命”,设“大学精神的内涵与实质”、“大学的机遇与挑战”、“大学治理创新”3个议题,探讨高等教育在新形势下继续发展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享治学育人理念。天津市副市长曹小红参会并致辞。
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在主旨演讲中回顾了我国的教育历史,并提出“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中国到2020年有多少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和“中国要建设什么样的世界一流大学?”等供业界探讨思考的问题。他认为,大学的精神在于追求真理、精神独立与学术自由。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在接受采访时直言,各个学校都对大学精神都有着自己的阐述,但很多大学在“讲一套做一套”,大学的价值观与其管理制度缺乏结合。他说,“比如我们希望学生具有创造性,但在教学管理与计划上把学生管得很死,没办法让学生自由发挥潜力。我们的精神追求与现实还是有距离的。”他还提到,一个学校不必去评比等级。“只要和学校的老师、学生谈谈,听听他们在想什么,怎么看待问题,自然就知道学校的ranking了。”。
大学的目的是什么?是文章?是奖励?是排名?还是经费?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在演讲中回答,都不是!他认为,大学精神是履行大学使命的精神。大学的目的是人,是培养出有健全人格、健康体魄、科学文化素养的人;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人。大学精神应该体现独立负责、求真务实、守正创新、面向未来的品质。他还提到,中国现代大学要传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其与现代科学精神相结合。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表示,一流大学应当根植于社会,但要高于社会;要融入社会,但更要引领社会。他说,一流大学培养的人才,不仅仅要在科技上引领社会,在经济上引领社会,更要在思想上、文化上、在人文精神上引领社会。
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在谈到大学治理创新时表示,近年来大学治理结构变化加速度越来越快,他认为,全球化和信息化正在驱动大学未来的治理结构呈现出网络化和扁平化两个趋势以适应开放性社会的新需求。
来自北京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等我国知名大学;爱丁堡大学、昆士兰大学、密歇根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来自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瑞典、新加坡、斯洛伐克等海外高校的校长或副校长应邀参加活动。

[上一篇]改变教育,有无数种可能的方式:盘点2015年世界教育创新大奖获奖项目 [下一篇]导师和学生:对彼此的信心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