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是一门艺术

更新日期: 2017-02-23 点击次数:734
  通常,人们一提到艺术,马上想到的往往是音乐、舞蹈、影视等等,不会同教学挂起钩来。然而,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的《辞海》关于‘艺术’的释文称“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芬兰希尔恩在其1900年出版的‘艺术的起源’一书中将“原始人类的知识传达”列为六大艺术起源之首;“百度百科”关于艺术的释文有一条更称“比喻富有创造性的语言、方式、方法及事物”。与之相对照,教学无疑可归之于艺术的范畴。因为教学是最典型的知识传达,也是极具创造性的思维与行为。而且,出色的教学活动不单纯是对受众(学生)的知识传授,也带给他们美的享受,这正是艺术的功效。这里,笔者结合近年来复旦大学物理学系课堂教学督导组工作的实践具体谈谈对这个问题的浅显认识。本文主要是针对课堂讲授,不涉及实验教学工作。

  一、教学艺术的内涵

  1.学生为本。众所周知,教学是一种表达艺术,要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将教师的知识、才华,乃至个人的人格魅力表达给听众——学生;而且这种表达要有效、欣然、积极地为学生所接受。就是说要教学效果好;学生爱听,对老师的课趋之若鹜,觉得不听你的课是他们的损失。无疑,这就要求教师的授课要高水准、艺术化。

  2.重在语言。这里说的表达当然最重要的是语言(包括肢体语言)表达。学生来上课是来听讲的。现在,有的教师过多倚重于PPT电子文档,不了解PPT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不应该也不可能代替教师的讲解。一味像拉洋片似的演示PPT文档,实际上束缚了教师教学的能动性,老师的风格、才华、魅力、对学生的影响力不见了,至少是大大削弱了。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应起的作用就不能充分体现,课堂讲授的作用实际上被否定。大家知道,凡有创造性必有独特的风格,比如不同的歌唱家、画家都要有与众不同的风格才被大家认可。课堂教学的语言也是如此。从近年来督导组接触到的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授课教师来看,大致有两种值得称道的讲课语言风格:一是声若洪钟,抑扬顿挫,慷慨激昂、热情澎湃,有如大江之奔腾;另一种是从容不迫、娓娓道来,犹如溪流潺潺、泉水叮咚。这就是不一样的艺术风格。然而,“说不一样其实也一样”,一样的是都要有感染力,都要让听众认可、接受乃至欣赏。

  3.内容斟酌。上面说的只是表达的方式。要使选修你课程的学生觉得不枉此选,且终生受益,进而钦佩你、崇敬你,更重要的还是表达的内容。就一学期的一门课而言,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哪些章节为主,应该浓墨重彩;哪些可以轻描淡写、简单带过都要预先仔细思考确定。即使一堂课一个知识点也应仔细推敲。如何引入、展开,重点放在何处,以及如何收尾,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都是教师备课的题中之义。

  4.“佐料”相辅。除此之外,课堂教学应有‘佐料’。油盐酱醋是炒菜必备的佐料。好厨师恰如其分地使用佐料可使菜肴色香味俱全,一上桌就令人垂涎欲滴。这里说的教学佐料当然不是油盐酱醋,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其他学科的知识乃至社会现象等等看上去并非课程内容但却有助于说明、理解课程内容的小事例。适当地将这些小事例作插花性地引入课堂讲授会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5.重视板书。板书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要素。好的板书让学生赏心悦目,自然就提高了教学效果。板书涉及布局、字体等很多方面。过去,有的教师满黑板乱写,刚写左上角一下子又跑到右下角,凌乱不堪;有的年轻教师写出来还未读完就赶紧擦去;也有的写了满黑板,可字体还不如初中生。所有这些都不能充分发挥板书的重要作用。板书的字形、大小、笔画粗细都有讲究。复旦物理学系有位教师从小研习书法,板书漂亮,课又上得好;学生听他的课感到是一种享受。虽然不是每位教师都能达到这样的水准,但要求板书布局恰当,字形大方得体,后排学生也都能看清,应该说是应当做到也不难做到的。

  二、优秀教师的素质

  1.精通专业知识。要做到以上各点,无疑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文化素养。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当然要求教师本身具备出色的优于常人的素质。文化的范围比较广。单就一门课而言,肯定要求主讲教师对课程本身,包括相关课程以及高一级课程的知识有全面、深刻和透彻的理解与掌握。这样才能保证高质量教学。大学物理的电磁感应部分有个问题常常困扰学生,为何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这两种看上去机理完全不同的现象却由同样的磁通变化率来描述。有的教师对此语焉不详,不少基础物理的教材也常避而不谈。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有位教师由于对电动力学和现代物理都很熟悉,在讲授这一部分的时候便从感应电动势和回路磁通量的变化率的关系这一普遍的实验规律,即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出发,指出磁场变化和回路运动都导致磁通变化。进而结合电动势的定义是电荷受到的非静电力沿回路的积分,而变化的磁场产生的感应电场的力和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都是非静电力,就非常容易理解电磁感应定律的物理内涵。于是纯动生或纯感生都只是普遍情形的特例。进一步指出运动的相对性不可避免地导致不同惯性系里的不同描述,这就归结到狭义相对论的应用。这样,教学水平就有实质性的提高。不过,这样的教学亮点是不易为学生评教发现的,这也是我们认为目前许多学校通行的学生评教的严重局限性所在之一。

  2.文理兼修并蓄。除此而外,非物理类学科也应广泛涉猎。作为物理教师,数学当然要熟悉,化学、生物学也应尽量多了解。同时,人文学科也应尽可能地多掌握。我们认为做教师的就是要文理兼修并蓄。据说复旦大学数学系有一位82届的毕业生现任一所大学的中文系系主任。我们相信他上的文学课一定别有风味、独具一格。我们觉得无论对哪一学科的哪一级别(大、中、小学)的教师而言,可以说,所有人类的知识宝库都是我们教学的可贵资源。上至天文地理下到鸡毛蒜皮,来自任何渠道的知识或信息,或多或少、或迟或早、或直接或间接、或课内或课外总会用得到。记得有位复旦大学物理学系的教师在国外进修期间偶然听一位神职人员布道,用概率论论证上帝的存在。说是按照传统的进化论出现高等生物的概率要比一个猴子在打字机上蹦蹦跳跳而能跳出一句诸如Iloveyou!这样的有意义的文字的概率小许多许多数量级,因此,万物只能是上帝所造。本来只是随便听听而已,没往心里去,更没想到这布道和物理教学会有什么关系,因为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不过后来这位教师在准备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教学时忽然联想起来觉得可以将这样的“论证”移植过去说明气体自由膨胀的不可逆性,结果很受学生的欢迎,觉得很新鲜。

  3.厚积方能薄发。知识掌握多了,“佐料”的原料就多。上课时就能挥洒自如、旁征博引、左右逢源,使课程生动精彩。学生听课便如同艺术享受,起事半功倍之效。这样的教学才会体现创造性,也才能形成教师自己的风格。当然,这些都是需要积累的。

  三、物理教学的魅力

  艺术是美的。不仅我们的教学工作是艺术,当然应当是美的;我们教学的内容——物理学也是美的。物理学美得如此简约:从天体到PM2.5都遵循牛顿定律;迄今为止的绝大多数电器、电子设备的原理均逃不脱麦克斯韦方程。物理学又是美得如此丰富、如此绚烂多姿:从北极光到彩电,从磁悬浮到自行车物理学无处不在。就我们日常生活而言,从早晨睁眼到夜晚睡下,无时无刻没有物理现象刺激我们的感官。如果我们能将美的物理学有效地传达给学生,就能像芝麻开门的咒语一样在学生面前打开物理学知识宝库的大门,引领他们去学习、去收获,以至将来去应用,甚至去研究、发展。这不正是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吗?

  艺术是圣洁的、崇高的;教学更是圣洁的、崇高的,因为是培养人的事业。艺无止境,艺术是艺术家终生追求的事业。同样,教学也是永无止境,值得我们每位教师终生追求。套用一句俗话,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然而,我们在不断追求的过程中会达到一种境界,就是对教学产生“依赖性”,“上瘾了”,不上课觉得难受。这一定是对教学十分热爱,对学生十分热爱,教学水平相当高的境界。如果我们有一大批教师达到这个境界,我们的名师定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我们就能一批又一批培养出高质量的栋梁之材。

  摘自:中国大学教学作者:蒋平等

[上一篇]体验美国大学的教学模式 [下一篇]深度剖析高校教师的处境及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