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源质量:入学前科学兴趣较强,求学动机具有双重性特征
很多实证研究证实学习动机与学习表现(成就)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本次调查发现,将近一半的理科样本学生表示在入学前对数理化等自然科学有强烈的兴趣,但非常强烈的仅占8%。研究性越强的院校,学生的科学兴趣强烈的比例越高。
学生选择专业时,兴趣和自信的内在动机与考虑就业酬劳等外在动机同样强烈。大约2/3学生的专业选择动机出于浓厚的兴趣、以往学业的成功、学业成就的自信和就业前景的预期。同时,父母、老师等重要他人的意见对50%学生的专业选择有决定性作用。不同院校之间学生的专业选择动机存在差异,C9院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下同)学生的内外部动机最强烈。
2. 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性强,前沿性和实践性缺乏
本次调查从专业课程内容的结构性、前沿性和实践性三个方面考察了学生对专业课程内容的评价。70%学生认同课程结构良好,具有前沿性,注重实践性;对实践性的认同比例相对较低,C9院校课程设置的实践性得分最低。顶尖研究型大学基本建构了层次清晰和紧抓前沿的课程体系,但是其他类型的研究性大学课程体系的学生评价低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评价。
3. 教学行为:传统型教学行为为主,创新性教学行为不足
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调查涵盖了教学的互动性、研究性、传统型和激励性四个方面。80%学生反映,教师教学以讲授型的传统教学为主。随着院校研究性的增加,传统教学行为的比例在不断降低。通过对首都高校学生数据的分析,发现传统教学对学生学习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对创新能力和思维的影响程度弱于互动、研究、鼓励创新等教学行为的影响程度。
75%学生反映,教师教学采用了探讨性、多学科分析、多样化考核方式等研究性的教学行为。普通本科院校及C9院校学生在研究性教学行为因子上的得分最高,“211工程”大学、“985工程”大学中非C9院校(简称“其他研究型大学”,下同)次之,得分较低。学生对研究性教学行为的认同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人文、理科、工农医和社科类专业。
学生对互动性教学行为的认同比例为73%~79%。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对互动性教学行为的要求远远高于其他研究型大学。文学及社会科学学科的学生对于互动性教学行为的认同比例高于理科学生和工农医科学生。
相对其他三类教学行为,激励创新的教学行为认可比例最低。C9院校学生在激励创新性教学行为因子上的得分最高,普通本科院校次之,其他研究型大学较低。人文学科的学生对于激励创新性教学行为的认同度最高,社会科学学科次之,工农医科及理科学生的认同比例最低。
4. 学习科研参与:理科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投入不足,专业认同度低,但参与教师科研的积极性高
我国学者实证研究发现,学生在大学的学习生活参与程度是影响学生成长最为关键的因素。本次调查也印证了学生参与度对学生成长具有正向的中介作用。与其他专业相比,理科学生的自我效能、学习的忘我投入程度、专业认同度都相对较低。
(1)情感参与
总体而言,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较强,“比较同意”和“很同意”的人数比例均在80%左右。但学生的学习投入程度一般,只有46%学生同意“学习本专业知识时,我有时会达到忘我的境界”。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和投入程度均最高,其次是C9院校的学生。其他研究型大学的学生则同时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和较低的学习投入度。问题较为突出的是“211工程”大学,学生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投入度均较低。
与其他学科相比,理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相对较差,学习投入程度相对不足,对专业的认同度也最低。这印证了课题组专家调查的结论:“在人才培养的微观问题上,专家们认为目前各个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学生的非认知能力素质欠缺’等问题,同意的专家比例高达94%。”
(2)课堂行为参与
本次调查从课程性学习行为、规则性学习行为和主动性学习行为三方面测量了学生的学习行为。40%~50%学生课堂学习参与不是非常积极,30%学生规则性学习参与积极,约20%学生会积极主动开展自主学习。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在课程性学习行为、规则性学习行为上得分均较高,在主动性学习行为上得分相对较低;C9院校和“211工程”大学学生在主动性学习行为上得分较高,课程性学习行为得分相对较低;其他研究型大学学生在规则性学习、主动性学习上得分高于课程性学习。与人文、社科相比,理科学生三个方面学习的自我评价得分较低。
(3)科研参与
每周投入自主科研和教师科研活动1~5个小时的学生所占比例最多。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参与自主科研和教师科研的比例在所有院校中是最高的。自主科研投入的学科差异不明显,但是在参与教师科研上,理科学生的比例略微高于其他学科。
5. 学业支持体系:学生对多维度的学业支持体系满意度较高
学业支持体系包括课程选修制度、教学实验设施、社团文体活动、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成绩评定制度、人才培养目标与自身发展预期吻合度六个方面。学生对各个维度满意度相差不大,均在60%~70%。
课程选修制度、教学实验设施、社团文体活动三个方面的学生满意度基本随着高校研究性的增加而提高。但是各类院校在成绩评定、学习方法与态度、人才培养目标与自身发展吻合程度三个方面差异不是很大,得分均较低。
6. 学业能力:专业能力强,创新能力和核心非认知能力较弱
总体而言,70%~80%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非认知能力和认知能力在大学期间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思维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较低。
普通本科院校学生上述四个方面能力的发展得分接近,发展比较均衡。随着院校层次的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核心认知能力提升较为明显,但核心非认知能力、创新能力上提升效果并不突出。尤其是创新能力,C9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自评得分最低,普通本科院校得分最高。
学科间的差异也较大。理科学生在专业能力上得分最高,其余三个方面比较弱势,尤其是创新能力、核心非认知能力得分相对较低。
7. 职业发展发动机:职业发展的功利性动机强于社会责任感
绝大多数学生(85%以上)表示未来职业要有一定的社会担当,90%以上学生表示未来职业要与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兴趣相关,超过90%学生的职业发展的经济动机非常强烈。
学生的职业发展动机在不同类型院校之间存在显著差别。随着院校层次的提升,学生在寻找工作时更多地表现出“以自我价值实现为中心”,而对社会责任和个人收入的关切逐渐减弱。经济动机和社会责任动机在普通本科院校学生中最为强烈,C9院校学生的经济动机和社会责任动机最弱。此外,个人兴趣动机与院校研究性呈现正向关系,C9院校学生职业发展动机中个人兴趣最为强烈,普通本科最低。
职业发展社会责任动机随着高校精英性的增值而不断减弱,是一个需要警惕的趋势。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与生命意义的追寻有极大的关系。现代大学因为“历史性的规律”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个问题。中国高等教育如何让学生个人的职业兴趣升华为志趣,让学生意识到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一致性,让社会责任层面的动机成为学生个体职业发展中的强大动力,是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需要迫切关注的问题。
8. 就业去向和预期:理科毕业生工资水平较低,且低于预期工资水平
超过半数(57%)的学生对自己毕业后的发展有明确规划。随着院校研究性的增加,学生明确职业规划的比例不断降低,“985工程”大学学生有明确职业规划的比例最低。在学科大类中,学生明确职业规划的比例最高的是人文,依次是社科、理科和工科,但是差异均在5%之内。
在可接受的最低月薪方面,工科生均值最高(约3 777元),其次是理科生(约3 345元),再次是社科类学生(约3 284元),人文学生的生均值最低(约3 102元)。毕业生起始月薪分析则表明,工科生均值最高(约3 947元),其次是社科类学生(约3 484元),再次是人文学生(约3 377元),理科学生的生均值最低(约3 141元)。这说明理科生的实际起始月薪并不能达到可接受的最低月薪,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本文摘编自《中国大学教学》2015年第6期文章:“学生视角下的高等理科人才培养:问题与挑战”作者 朱红 陈晓宇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