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北大慕课教学一线老师的感悟

更新日期: 2016-11-30 点击次数:556
    大学慕课的设计、开发和教学应用是当前国内外高等教育的热门话题。来自一线慕课授课教授的真实感受,对于慕课研究以及推广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系北京大学许雅君老师教授课程的感受,其实就相当文章是由新浪微博用户@北大MOOC 发表在新浪微博上。

文中提及的“充足全面的准备是基础”我非常认同,其实任何一节成功的课程,都离不开充分的准备,慕课授课更是如此。“专业的技术支持是保障”对于慕课来说更加重要,这不仅涉及平台的质量和水平,也包括技术支持服务。一门慕课和一门传统课程之间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慕课的学习是完全自愿的,因此,学习者的自觉、自主、自愿、自控就显得尤其重要。许老师提及的“学生为本的观念是关键”自然是非常重要的了。


自今年九月份新一批的北大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s)相继在coursera 和edX两个大型网络开放课程平台上线,本着能让更多的学生聆听北大课程,感受北大教育文化的理念,每一位开课教师以及制作团队都付出了不懈的努力!通过实践,大家对这一新型教学模式都有了自己深刻且独到的理解和感悟。北京大学医学部许雅君老师,作为一名MOOCer,把她在《身边的营养学》(Nutrition Around You)课程筹备期间的慕课教学感受与大家分享。


一,充足全面的准备是基础

本课程作为医学部首次开设的三门公共卫生专业课程之一,筹备之初首先对听课人群进行了定位,在满足本科生基础知识点70%-80%覆盖的基础上,力求大众普适性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截止到10月底,已经有来自129个国家的近5000名学员选修了本门课程。

《身边的营养学》课程于2014年9月15日开放,但早在2013年底,课程的筹备工作就已经开始。从教师、助教参加培训,课程小组召开慕课正式筹备会,到教学大纲的梳理和知识点的精选;从宣传片的构思、制作,到教学内容的准备、课程的录制剪辑;从课程视频上传、论坛论题的设计、同伴互评,到网页的日常维护、论坛的答疑、以及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的收集,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都倾注了我和助教们的心血。我们经历了不知多少不眠之夜,但每次自认为准备好了,后来总还是发现有缺憾,我们总结:对于慕课的准备没有“十分充分”,只有“还能更充分”

 

二,专业的技术支持是保障

在这个科学技术决定生产力的时代,制作团队专业化的水平对于慕课的质量来说至关重要。北京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李晓明老师、王胜清老师、冯雪松老师和冯菲老师给了我们全面的技术指导,我们每次遇到技术困难求助各位老师,老师们总是能耐心地帮我们解决问题。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的刘慧琼、苏广彦老师、张翼老师无私地承担了课程的录制、剪辑和制作全过程,并时常和我及助教们探讨优化的拍摄方式,给予我们大力的帮助和支持,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对课程的建设、完善起到重要作用。


 

三,学生为本的观念是关键

在这慕课区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及精品课程的关键,归根到意识层面,我想应该就是学生为本的理念。精炼知识点为了学生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学到精华,美化课程形式为了学生能保持学习的兴趣,设置讨论区为了学生能把学习的所得和不解在交流中得以分享和解决,同伴互评为了同学们能换个审视角度看待知识,同时向同辈学习……

教师在设置内容之前,首先要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想听到什么样的内容,需要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开设课程的目的在于让世界更多的人,更加便捷、更加轻松地去了解不同的文化,去学习更为丰富、广博的知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更加注重以学生为本,更加人性化。无论是教学大纲框架的清晰度,教学内容的形象化、视觉化,课程时长和开课时间的设计,课后作业的难度、讨论环节的深度,还是课程通知的及时性、论坛讨论的活跃性,包括教师的仪容仪表、讲课的精气神儿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四,字幕会让课程更加完善

选修我的课程的学员中有一半来自国外,这其实是我建课之初没有预料到的。他们中有很多人根本听不懂汉语,由于我当初对于课程的定位还是面向中国学生,没有做英文的字幕,我曾想这些国外学生应该会很快就退课了,谁想到他们都一直坚持到了课程最后。他们借助复杂的翻译软件从中文语音转成中文文字,再将中文文字用软件翻译成英文来学习,由于翻译软件的限制,很多专业知识点翻译的并不好,他们不厌其烦地和我、助教以及同学交流,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五,不是为了收获而付出,无形的收获更激励人

我想我们这些志愿参与慕课尝试的教师,没有想过自己做慕课是为了要收获什么,但在付出的同时,的确收获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成就感,同学们的一句句“我懂了”,“这个知识太实用了”,“我终于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了”,“……”就像一个个炸开的礼花,尤其对于我们公共健康领域的知识来说,几千人的“懂了”,会映射到上万人甚至更多人的“我的行为健康了”,每每想到这一点,我都禁不住心潮澎湃,让我在面对着冷冰冰的摄像机和空荡荡的摄影棚时,也好像心中有一团火。

我本人在录制课程中途生了一场大病,耽误了3周的课程录制进度,幸亏教育技术中心老师在培训我们时有远见地建议我们,课程正式开放之前最好能录完4周的课程,有这个保障,我才把《身边的营养学》课程顺利开设下来,没有断档。病中我每每浏览学生在论坛、果壳网、QQ群的讨论,经常见到“许老师辛苦了”,“感谢许老师这么用心”,“老师您一笑,我就想笑”,“看许老师的课是种享受,我可以到北大校园旁听您的课吗”,“……”内心就像吃了蜜一样甜。

摘自:公众号 联盟秘书处中国职业教育微课程联盟

[上一篇]青椒如何站得住讲台? [下一篇]PPT课件制作的10大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