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内容
|
主讲人
|
11月2日 9:00-12:00
|
1. 主讲教师关于本门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和实践
2. 主讲教师对本门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材的建设和选用
3. 主讲教师对本门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
(1.由于中学与大学的培养目标和评价方式完全不同,以及高校扩招后方方面面的影响和改变,大众化后的大学新生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学习和发展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质量和大学教育质量的提高。为了帮助新生解决从中学向大学过渡的学习问题以及了解大学、适应大学生活的问题,更为“唤醒”学生心中被多年的应试教育所“催眠”的理想与激情,使其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进而产生自主发展的需求和渴望,本课程以教育过程基于经验的重组与改造为依据,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引导并帮助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历经13年的实践与完善,在课程从最初的主题班会发展成为国家精品课程的同时,启发、帮助了很多因迷茫而找不到路径甚至于已处于发展困境的学生,深受学生欢迎。
2.课程内容选择了“大学与人生”(包括什么是大学、大学与中学的对比、教育的本质、高等教育的目的、大学生涯设计等)、“学会做人”(包括自我、角色、心态、人格、价值等)、“学会学习”(包括中外学习理论简介、为什么要学习、学什么、怎么学等)、“学会创造”(包括创造活动的特点、制约创造的因素、创造的条件、创造性思维训练等)等有助于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解决自身问题的常识性知识。
而教材《大学生学习生活指导》是由课程负责人编著、科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2007年再版,目前印数已近40000册的浙江省重点教材。该教材以大学生常见的真实故事为案例进行剖析,力求寓深刻的道理于学习生活、为人处事方法的指点中。采用了理论够用,阐述简洁,以名人名言对章节或论述作概括的写作手法,将着力点放在了帮助大学生树立现代学习观念、懂得并学会运用适合大学学习的方法和策略,确立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和学业规划上,被学生认为“这是难得一本我们自己愿意看的教材”,许多学生毕业以后仍将教材带在身边当生活手册。
3.课程依据人是通过“经验的重组与改造”来接受教育的特点,采取直接针对学生当下所遇到的发展问题,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理论分析、引导的方式开展教学。主要教学方法有讲授、启发、讨论、训练、报告等多种形式,每种方法在使用中都注意鼓励学生参与,强调师生互动,让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兴奋程度。另外,选用多媒体和网络作为教学手段,以短片、电影片段和flash等形式向学生介绍一些与大学生学习和发展相关的视频材料,并辅之以教师的点评,以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
|
主讲教师
|
11月2日 2:30-5:00
|
1.课程重点:从学习者的角度去理解以下内容:学习的本质:动物适应环境的手段;接受教育的本质:个体经验的重组与改造;理想实现的必要条件:目标转化为行动;大学生角色的核心:自主的学习者;创造:学习的最高形式。
2.课程难点:理解教育的作用机制;理解自主学习的心理特点;理解目标金字塔的重要作用;理解角色的内涵与做人的关系;理解创造的本质与条件形成。
3.解决办法:通过紧贴学生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力求理论与实践并举,内涵解释基于实例支撑;教师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建立自信,勇于尝试、敢于交流;课上与课下结合,引导学生寻求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效果;不断发现学生的进步并及时反馈,给学生以成就感;同时争取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的配合,使学生的认识和体验能在多个环节及多种场合中得到强化。
|
主讲教师
|
11月3日 9:00-12:00
|
第一部分主讲教师主讲,内容如下:
本课程的一些有效方法:
1.计算细账:给学生算了一笔账,让他们知道,每一堂课都价格昂贵。
2.引导交流:课堂教学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是围绕相关问题师生之间展开交流,形成思想碰撞,帮助学生从以记忆为主的学习转向以思考为主的学习。
3.以经验为起点: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坚持以学生的经验作为课程内容建构的起点,是“指导”课的一大特色。
4.目标激励:让学生接受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人们适应环境的手段。懂得什么是有意义的学习,激发学习的热情。
5.因势利导,动态呈现:坚持以学生的反应作为调整课程内容呈现方式的主要依据。
第二部分 班级讨论,讨论题目如下:
1.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2.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依据是什么?
3.大学课堂除了传授知识以外还有什么任务?如何实现?
4.在校大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原因何在?
|
主讲教师 全体学员
|
11月3日 2:30-5:00
|
1. 培训内容的补充
1)教学资源使用建议:课程网站、所罗门学习风格测试。
2)多媒体使用建议:多媒体使用的时机、方式和目的。
3)课外活动的配合:课外小组学习形式的建构和组织,课程网站的扩展性功能介绍。
4)合班大课教学的难点:如何做到全覆盖和因材施教良性结合?
5)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和效果
6)高校专业课程讲授老师对该课程倡导教育理念的认可和参与
7)课程合适的学时学分和教学安排
8)该课程与思政、心理课程的不同之处?如何协调形成合力?
2.主讲教师与学员的互动、交流、答疑
|
主讲教师 全体学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