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内容
|
主讲人
|
10月29日 9:00-12:00
|
1. 质量工程建设背景下的本课程建设情况 2. 主讲教师关于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方法的思考 3. 主讲教师对本门课程的理解及教学设计 4. 就近年复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改革的基本情况与各位老师交流 5. 文学史是什么?怎样理解文学史的核心价值? 6. 为什么要在古代文学史的教学中考虑“古今演变”的问题?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 7.古代文学史的教学是否能够作用于学生的人格培养?
|
主讲教师
|
10月29日 2:30-5:00
|
1、文学史各阶段开始的概述,通常会涉及一时代政治、社会及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从文学史课程的需要来看,这方面的背景知识如何把握,讲解到何种程度为好,如何凸显文学史的本体意识,值得作一些讨论。试以魏晋南北朝文学为例。 2、文学史涉及的内容有许多并非纯文学,诸如神话、历史、哲学及政治论著之类,在讲授时如何处理,怎样从文学的立场来讨论这些文本,也需要分析讨论。试以上古神话、史记、世说新语为例。 3、文学是艺术,艺术离开形式即不能成立;而且,要让学生真正喜爱中国文学,必须提髙他们对语言艺术的理解、培养这方面的趣味。过去过于强调所谓“思想内容”,近年来各高校老师都在尝试纠正。这方面的经验可以交流。试以南北期至唐代诗体功能的分化,诗与词、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的区別为例。
|
主讲教师
|
10月30日 9:00-12:00
|
1、文学史课程必然贯穿具体作品的解析,但如何避免作品解析游离于史的线索,如何将一篇看似简单的诗文放在复杂的文学史演变过程中理解,很值得推究。试以汉乐府《陌上桑》、阮籍《咏怀诗》等为例。 2、文学史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教师各有自己的经验,值得交流,在此也谈谈我们的做法。- 3、我们曾经制作了具有较大规模的多媒体课件,对于这类辅助手段运用于文学史教学的价值,教师有不同看法。借此机会和各位老师交流、探讨。
|
主讲教师
|
10月30日 2:30-5:00
|
1) 你认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核心线索是由哪些主要因素构成的?在你的教学实践中,你最强调的是什么? 2) 你认为本课程对学生的人格培养有什么作用?你在教学中怎样关注这一问题? 3) 古代文学与现代生活距离较远,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本课程教学对学生将来从实际社会工作有无意义?有无可能使学生除了文化修养之外还能从本课程中获得实用性的收益?
|
主讲教师 全体学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