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

您的位置:首页 > 课程 > 课程介绍

白木文化基础

所属学科: 其他-其他类 应用分类: 教师发展与综合素质提升
报名时间: 2024-03-27~2024-04-03
开课时间: 2024-04-03 14:00 授课天数: 0.5天
培训费用: 600元(学员可将该资源与直播、在线类培训内容进行自主搭配,形成完整课程(单)后用一张面值600元学习卡激活)。
培训内容| 培训环节须知| 培训通知查看

“白木”一词出自《山海经·大荒西经》:“白木、琅玕。”郭璞注:“树色正白。今南方有文木,亦黑木也。”南北朝庾信《枯树赋》有“东海有白木之庙,西河有枯桑之社,北陆以杨叶为关,南陵以梅根作冶。”这里,东海:指东部沿海地区。白木之庙:相传为黄帝葬女处的天仙官,在今河南密县。此地有白皮松,称“白木之庙”。白木,指白皮松。唐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之二:“长鑱长鑱白木柄,我生託子以为命”。此处,“白木”解释为未涂饰的木材;……等等。诸如此,“白木”或泛指“白色的树”;或特指“白皮松”树种;或技艺式地解释为“未涂饰的木材”。等等。上世纪初,日本学者小原二郎博士在《日本人と木の文化》中涉及了白木和白木文化,并围绕木材构造与物性方面进行了直觉性的、零星散在状的描述。但,对于白木的概念没有清晰地提出,以及对于白木文化特征等都缺乏科学性、本质性、系统性地论述与归纳。可以说,2000多年来“白木”其释义众说纷纭,其用法亦各有所循。直言之,“白木”究竟是什么树?是针叶树?还是阔叶树?归于什么科、属、种?——这是悠悠数千年以来,在木材学基础研究领域遗留下来的一个似模棱两可、又似深奥莫测的科学问题。



本课程聚焦上述科学问题,第一章基于白木肌理的解剖特征、视觉特性与触觉特性,开创性地凝炼出白木的狭义概念与广义概念。狭义概念指针叶树材中肌理具有(1)“细腻”之解剖特征;(2)“清净”之视觉特性;(3)“柔软”之触觉特性的木材。广义概念指针·阔叶树材中具有狭义概念特征的木材。上述白木的狭义或广义概念清楚地表明:白木不是一种木材而是其解剖特性、视觉特性和触觉特性满足一定标准的一群木材。如此,科学地回答了“白木究竟是什么树?”—这个数千年以来久而未决的科学问题。第二章追溯佛像雕刻用材从阔叶树材向针叶树材转变过程为线索,探明了白木文化生成路径及其转折点。即白檀木à樟木(或楠木)à日本扁柏芯材à日本扁柏独木转变过程为白木文化生成路径;日本扁柏用材登场时点可视为白木文化观念形成的转折点。第三章以观念文化为基本框架,基于白木地解剖特征、视觉与触觉特性,阐述了白木文化的显明特征。系统地提出了白木的观念文化包括:精细·清净观、节省·包容观、柔和·亲近观、以及简约·素朴观四个方面。其四比较了白木文化与红木文化特征之间存在的主要差异:在细粗肌理观、淡浓材色观、轻重密度观及简繁纹理观诸方面,两者之间存在着截然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与艺术审美意识。第四章追溯到始于40万前人类用云杉长矛狩猎,新石器时代独木舟船具的发明创制等悠长的白木器物文化历程。囊括了白木文化产业集群的各个门类,即白木器物涉及到狩猎、宫殿、寺院、陵墓、家具、舟船、乐器、棋具等文化生活范围。对于每一类(种)白木典型器物,从器物文化历史演变、材质、结构、造型、技艺功能、以及文化特征诸区块进行了历史性、客观性、系统性地描述。




0



已选课程资源0 合计:0.00

学时:0

生成课程的时长最多25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