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理工学院:建设“行业学院”,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更新日期: 2018-03-26 点击次数:1924
  “我太了解中国式的校企合作了,很多协议都是糊弄人的。”在日前召开的第九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上,一位地方高校校长坦言,许多企业对教育实际投入很少,兴趣只在于廉价劳动力。

  很多人羡慕德国的“双元制”。特别是那些没有行业背景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最大障碍,在于找到合适的合作企业。否则,还谈什么产教融合呢。

  这也曾是常熟理工学院最头痛的问题。2004年由苏州师范专科学校升本后,他们就面临从师范向理工的转型。从2006年开始,常熟理工学院逐渐探索出一种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的新模式,建立起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为了区别于一般的校企合作,他们称之为“行业学院”。

  合作对象:瞄准新兴产业

  2016年5月,常熟理工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揭牌成立。这已是常熟理工学院正式挂牌成立的第5个行业学院。

  与此相对照的,是苏南地区汽车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汽车相关企业已在苏州地区形成了一个新兴产业集群,以常熟为例,至2015年底,落户常熟的汽车相关企业近400家,汽车产业实现总产值超过800亿元。

  新兴产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对人才、技术的旺盛需求。于是,行业学院应运而生。

  与一般校企间开展合作教育不同,行业学院模式下,高校不再只是与某一家企业“一对一”的合作关系,而是与特定的整个行业相对应。这样也迫使高校必须与行业、企业保持密切联系。

  以汽车工程学院为例,目前他们已经与观致汽车公司、奇瑞捷豹路虎公司、丰田研发中心等几十家汽车行业、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签订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育基地20余家。

  行业学院主动对接了地方的产业优势。比如阿特斯光伏科技学院、国际服务工程学院、康力电梯学院以及沙家浜行政管理学院、旅游学院等,都是常熟理工学院近年来抓住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关键时期,在主动对接地方核心产业群基础上所致力打造的行业学院,分别与长三角区域内光伏科技、服务外包、电梯等新兴产业优势相对应。

  行业学院促进了学校的专业建设。依托这些行业学院,常熟理工学院相继开设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电梯工程)专业、车辆工程专业等新专业,从而使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步调一致。

  行业学院也给相关行业带来了变化。苏州目前已成为长三角电梯生产企业的主要集中地,电梯一年的保有量和生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常熟理工学院康力电梯学院成立后,同康力电梯、江苏通润机电、江苏特检院苏州分院、上海电梯协会等企业和行业协会加强合作,协同发展,在填补电梯人才空缺、电梯行业标准制订、电梯高质量技术人才鉴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4年8月和2016年4月,常熟理工学院先后承办了两届“全国电梯维修工职业技能竞赛”。比赛推动了电梯行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同时也促进了高校与行业、企业的交流与合作。“这既是一个切磋技艺的擂台,也是一个校企交流的平台。”常熟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张庆奎说。

  课程建设:引入行业标准

  常熟理工学院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2012年获教育部批准招生,2015年就被评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原因何在?

  原来这个新本科专业是依托阿特斯光伏科技学院设立的。作为一门由行业学院引入行业标准所设立的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建设充分体现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特点。

  “人才培养方案先由光伏企业根据行业标准提出,再由政府、企业、高校三方审订完成,最后由高校依据本科人才培养规律做进一步细化,并依之构建起全新的课程体系。”常熟理工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钱斌说。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每年都会选派两名教师前往企业“锻炼”。交给他们的任务有两个,一是坚守生产一线,与企业的生产工程师共同工作,了解并掌握真正生产一线的实际知识;二是把他们所学到的有关企业生产的工艺流程和技术标准全部引入课堂,再反向构建适应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行业学院的课程建设,核心目的是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观”。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一共有172个学分,所有课程被分为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企业课程四个模块。所有课程都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与传统课程不同的是,学生进入大二学年下学期,开始接触校企合作课程;进入大三学年的专业选修课程阶段,大部分的课程由企业工程师与高校老师共同授课;而到了大四学年,则完全是企业课程。在企业课程阶段,学生要深入企业完成四门课程,而且必须参加生产一线的具体工作,由此获得每门课程的学分,并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

  行业学院的课程建设,要求专业课程及教材必须契合企业生产实际。正是按照这种思路,阿特斯光伏科技学院在与行业、企业合作基础上,引入行业标准,先后完成了《光伏电池组件的设计及制造》《太阳能电池测试及标准》等7门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和建设。

  康力电梯学院早在2009年就设置了适合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电梯课程模块一”,后来开发了生产管理人员的“电梯课程模块二”,目前正在开发维护和质量检测人员的“电梯课程模块三”。他们还策划编写了国内第一套“现代电梯技术系列教材”丛书,丛书分为10册,其中6册的选题在国内均属首创。

  行业学院教材编订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充分借鉴行业技术发展和国内外培训教材的成功经验,注重实用知识的讲解和工作原理解析,紧贴行业标准,体现新产品、新技术以及行业发展的方向。

  “通过建设‘行业学院’,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我们引入行业标准,重构课程体系,以此强化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做到无缝契合企业用人需求。”常熟理工学院院长朱士中说。

  人才培养:突破专业界限

  类似于前些年的“试点学院”,行业学院在常熟理工学院也是一个人才培养特区。

  在这里,学生学习突破了专业的界限,也不再局限于“某个专业与某个企业的合作”的教育模式。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理性选择某个行业学院的某个课程模块,或者根据兴趣自愿申请,在通过遴选后进入特定的“项目班”学习。

  如在汽车工程学院,针对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下设的汽车保险理赔、汽车营销与贸易、汽车服务企业管理等专业方向,设置了若干个合作开发的“课程模块”。其他专业的学生,如自动化、物理、电子专业,甚至德语、日语、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学生,均可报名进入汽车工程学院选修汽车专业课程模块的课程。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更多能从事汽车行业内相关岗位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做中学”是行业学院强化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核心要求,目的就是在每一个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汽车工程学院有一支由学生组成的CIT大学生方程式车队。自2013年车队组建以来,队长相杭磊和车队成员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课堂上学到的操作知识化为实践,对照方程式赛车标准,研究发动机、刹车、传动、车身、车架,从一个螺丝、一个零件、一个轮胎做起,埋头设计加工,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2014年造出了苏州首辆方程式赛车“CIT-14”,并于当年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上取得了新车组第三名的好成绩。

  “我们决不在书本里造车!”以这句口号作为激励,CIT车队成员不断提升汽车研发与制造技术,2015年发布了新车“CIT-15”,2016年更新一代的“CIT-16”也即将推出。在知识与技能不断成长进步的同时,车队成员们也愈加认识到知识“学以致用”的内涵所在,而这也正是应用型高校面向行业培养人才的终极目标。

  行业学院培养模式,受益者最终还是学生。陈海龙曾在阿特斯光伏科技学院学习,毕业后被行业学院推荐给江苏润达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由于专业技术突出并具有管理能力,两年内就晋升成为公司技术部部长。“我是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又对管理有兴趣,所以选择了‘管理学’的课程模块,没想到毕业后这些知识都派上了用场。”陈海龙说。

  “注重学理、亲近业界”是常熟理工学院的人才培养理念。经过近10年的探索,常熟理工学院百花齐放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前正聚拢合流到“行业学院”这种新模式上。他们认为,这样“办应用型大学”才有了坚实的依托。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6年11月7日   记者:储召生  通讯员:王任  刘志刚

  (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站客服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客服电话4006699800)

[上一篇]国务院办公厅:允许科研人员和教师适度兼职兼薪 [下一篇]2016年《地平线报告》:自带设备和自适应学习将成重要应用